雖然現時本地粵劇的舞台佈景和裝置大體上是跟隨「仙鳳鳴劇團」奠下的模式,可是大部分的劇團由於經濟的問題,卻沒法像「仙鳳鳴劇團」那樣因戲置景,仍然維持戲曲傳統,因應場口,配搭佈景,使道具、佈景可循環再用。今天來說,這樣做法非常環保,亦可說是戲曲程式表演的「孖生兄弟」。
傳統戲曲以演員為中心,道具和佈景只屬陪襯,所以因陋就簡,節省班費,也情有可原。但簡單可以,馬虎卻不可接受。本地粵劇舞台上時常見到夏日炎炎在廳堂擺放梅花,又或道觀放了一尊觀音像。此外,巍峨宮殿裡出現漆油脫落的檯椅,也間可睹見。上述瑕疵不會影響演員的表現,但會使不常看粵劇的觀眾尤其是學生留下壞印象。幼時聞長輩教訓,說窮人就算不能穿得「身光頸靚」,也要整整齊齊,否則別怪人輕視自己。本地職業班要重視每一次的演出,才會獲得觀眾的尊敬。
傳統戲曲以演員為中心,道具和佈景只屬陪襯,這從最早的舞台裝置形式「門簾台帳」和「一桌二椅」可見一斑。由最早的簡約舞台演變至今天滿台佈置,絕對是物質文明的象徵,「靚衫」、「靚景」也成為粵劇巨型班的標誌,可是和現代劇場有點「格格不入」。由於戲曲可以以虛擬動作來交代場景,因此傳統劇目可以在劇場演出,可以在露天戲台演出。在文革時,內地的粵劇演員更曾在由數張乒乓球桌拼湊而成的表演台演出,這反映戲曲靈活的一面,但放在現代劇場表演,就沒有用盡它的優點。
現代西方舞台設計以表現創作者的主觀意念為目的,而劇中景物和人物的聯繫與展現必須潛存創作者的主觀意念,同時也是創作者作品風格的呈現手段之一。除了佈景外,創作者還會使用燈光、特效、舞台調動來表達個人的主觀意念,因此西方劇目如果沒有了原來的佈景及舞台裝置,根本沒法演出;就算勉強演出,也沒法完整地表現創作者的意念和風格。因此,粵劇如果進入「導演中心」的年代,程式化的舞台裝置便會受到嚴峻的考驗,為單一作品設計「風格化」的佈景和舞台擺設,就會「脫穎而出」。■文: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