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需要(need)是行為產生的源頭,這些需要除了包括生理需要(如呼吸、睡眠、休息)外,還包括心理的需要。按照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人在滿足生存及安全需要後,便轉而追求歸屬和愛的需要,獲取被承認、被尊重的滿足。當這些需要不被滿足或失去時,人便陷入挫折(frustration)之中。若對這些挫敗處理不當,便會出現自暴自棄的反應,更甚者會轉往其他依賴如酗酒、吸毒等。
偏差須再社教化
對於周澄的行為,不少人予以批評。但我們若從社會學角度出發,這些批評的行為正是社會標籤化(labelling)的體現。周澄在訪問中曾說「我希望大家能平心靜氣,放下某一些所謂的道德眼光去看這件事」。若從社會學角度而言,所謂價值觀念,很多時是透過社教化(socialization)的過程灌輸大眾,人一旦作出偏差行為,便需進行再社教化,接受主流的價值觀(如偷竊要入獄改過自新)。久而久之,一旦作出與社會價值不符的舉措便被標籤為不道德,而這與事情本質的好壞不一定有必然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