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篇訪問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院長蔡金萍的文章,雖然和粵劇沒甚麼關係,但卻使我聯想到粵劇舞台設計觀念的更新。
在訪問中,蔡院長提到內地過往接受了前蘇聯的經驗,過分強調以戲劇去教育孩子,所以題材比較單一。但互聯網的發達,使孩子的心理起了很大的變化,劇院應如何適應?劇院做了不少實驗來適應市場的需求,譬如排演經典兒童劇《馬蘭花》,會在場面上做些變化,把原來一隻老貓的場口變成許多隻老貓,場面便熱鬧起來;刻意加多些音樂成分,唱呀、跳呀的場面多了,孩子們更高興接受。
蔡院長的說話使我想到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我和一班老倌到學校介紹粵劇舞台總以「一桌兩椅」作主題,但當學生到戲院時,卻看到一台都是佈景。
「一桌兩椅」雖然和戲曲表演藝術的發展有莫大的關係,但正如蔡院長指出,觀眾的心理和品味已經有了變化,過往比較單一的做法不可能適應市場的需求;所以,粵劇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末才會參考西方戲劇,創造出一套軟、硬景融合的舞台設計模式,自此粵劇在舞台設計已經走上以「華麗堂皇為上」的不歸路。
內地在新中國成立後,曾經推行「淨化舞台」的運動,以國畫式風格結合當時研發出來的熒幕投射技術,成功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戲曲舞台設計,但礙於物質條件和政治環境的限制,發展步伐不大。
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內地推行改革開放,歐美炫目多彩、視聽兼備的舞台設計和設備,使內地原來的戲曲舞台設計變得「落伍」,我用「全情西化」來形容自此以後的情況,讀者大概也心領神會。
今天在香港推崇「一桌兩椅」的舞台設計概念,也許是對胡亂堆砌佈景的間接批評,但亦可能是宣泄為控制成本實施套餐式舞台裝置的不滿,只是不會有人相信粵劇可以回到「一桌兩椅」的年代,我們要探討的是粵劇舞台設計未來的路罷了。
我以前提過西方的組合式舞台和符號式舞台設計都能表現出戲曲虛擬性和程式化的特性,但只是供愛創新的粵劇工作者參考。如今的問題是控制開支和觀眾口味使香港粵劇舞台設計概念停滯了大半個世紀。在解決了金錢問題的大前提下,我希望業界要培養專業的戲曲舞台設計人才,專戲專畫,使每齣劇目的佈景有獨特的個性和風格,令作為台下觀眾的我看起來有新鮮感。■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