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7月31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遊蹤:白鹿洞漫思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7-3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白鹿洞書院。 網上圖片

龔敏迪

 從廬山下來,進入綠樹掩映的白鹿洞書院,就讓我想起朱熹曾兩次上書朝廷,他說:廬山的「佛堂數百,廢壞者無不有人修復,而儒生讀書之地只有白鹿洞一處,卻破敗百年,無人過問。」其實,自從宋真宗規定「不入國學,不能應舉」以後,民間性質的白鹿洞書院,已經在現實的儒生中間失去了地位。南宋朝廷也無意,更無暇顧及他的興廢。而作為地方官的南康太守朱熹恢復了它,更主要的是將它變成了自己宣揚理學的大本營。理學家們提倡堅持的操守固然很重要,不幸的是,如《二程全書》所說:「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以及「二十四孝」之類中愚忠愚孝的事,都是男人不能成為忠臣烈士,卻要求女人貞節;長者不能清廉奉公,也不能真正做到愛幼,卻要求孩子放棄自己的權益。這種要求從弱者做起的目的,無非是迂迴地想通過這些,維護皇權的至高無上。

 進入白鹿洞書院,最感興趣的,是朱熹所立的那塊陸九淵在此講學後留下的《白鹿洞書堂講義碑》。淳熙二年,陸九淵兄弟和朱熹在江西信州鵝湖寺進行了一次著名的辯論,與會的朱亨道曾記述這次爭論:「鵝湖之會,論及教人,元晦(朱熹)之意慾令人泛觀博覽而後歸之約,二陸之意,欲先發明人之本心而後使之博覽。」撇開那些繁瑣的術語不說,簡而言之,就是陸九淵的「心學」主張堅持頓悟式的良知,從而在行動中擔負起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責任。朱熹漸悟式的「理學」則認為:「理」是先於人而存在的,人們應該在後天的學習中去掌握並運用它。所以淳熙八年(1181年),陸九淵應邀來朱熹初創後的白鹿洞講學,朱熹在陪陸九淵泛舟時,一語雙關地說:「自有宇宙以來,已有此溪山,還有此佳客否!」意思是:溪山長在,人非長存,心理之間,哪個更根本呢?然而,即便把「理」看成是宇宙事物的固有規律,要認識、掌握它,還是離不開具體的人,而且認識、掌握的程度,也是因人而差異巨大的。所以,陸九淵在白鹿洞講演的題目是《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一章。說判斷君子小人,關鍵是「當辨其志」。求取功名的人,有的志在陞官發財,其功名考取,仍是「喻於利」的小人;有的志在治國安民,求功名則是「喻於義」的君子。由是而仕,必皆共其職,勤其事,心乎國,心乎民,而不為身計,維護了他的「心學」注重樹立人生價值觀,擔負日常社會責任的理論。而且這種頓悟的「心」,是比較自由並且還有「以民為心」的成分,並不是一味的維護統治者的所謂「天理」。也許是朱熹的白鹿洞書院還在初創階段,當時大多數人也都接受「心學」,所以朱熹需要他的論敵來提升白鹿洞的人氣,所以留下了這塊很有意義的《講義碑》。

 近年,白鹿洞書院又引進了一對白鹿,《唐才子傳》說:唐朝時洛陽人李涉、李渤兄弟因為北方戰亂而來到白鹿洞營建茅舍讀書的時候,與他們接鄰的還有博陵人崔膺兄弟,李氏兄弟因為馴養了一匹白鹿,陪伴他們讀書遊玩,所以就有了白鹿洞之名,李渤的《石鐘山記》中也自稱為白鹿先生。李涉雖然學有所成,被推薦做了太學博士,但縱觀他的心志,似乎也並不熱衷於想做存天理、滅人欲的衛道者,所以他自號「清溪子」熱衷於遊山玩水,在去看望當了江州刺史並重修了白鹿洞的兄弟李渤時遇盜,竟然只要他寫首詩,他竟然說:「世上如今半是君!」估計他們兄弟因為是在此讀書有年的知名人士,加之現在其弟又是當地的行政長官,強盜也不想給自己找麻煩。

 而《唐國史補》說,「少長於外家,不齒及長能文」的崔膺則「性狂率,張建封美其才,引以為客。隨建封行營,夜中大呼驚軍,軍士皆怒,欲食其肉。」《桂苑叢談》說,引起眾怒是因為他「時因酒興,偶畫得一匹馬,為諸小兒竊去」,他就大叫「膺失馬」,結果鬧騰了半天才知道,不過是被竊了一幅畫!於是監軍氣得要殺他,因為監軍與節度使張建封有約「彼此不相違」,所以他向張建封要人,張建封也只好答應,不過他說他也有要求,監軍自然也答應了,張建封的要求卻也是「卻乞取崔膺」,這才救了他一命。不過他最終還是被淮南節度杜佑的後妻害死了。

 朱熹的「理學」曾一度得到獨尊的地位,那是因為它迎合了最高統治者。而從「心學」中所見到的意義,卻在於尊重他人生存的權利和不再疏遠人生良知的價值思考。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玉器在中國的八千個春與秋 (2010-07-31) (圖)
遊蹤:白鹿洞漫思 (2010-07-31) (圖)
文化觀察:蘿蔔的鮮脆—新生代末日農夫 (2010-07-31) (圖)
文訊:董啟章《學習年代》終於來了 (2010-07-31) (圖)
歷史與空間:明朝畫壇怪傑「吳小仙」 (2010-07-28) (圖)
古今講台:好客山東 (2010-07-28)
亦有可聞:西湖的「氣」 (2010-07-28) (圖)
豆棚閒話:硯田的收入 (2010-07-28)
作者簡介 (2010-07-28)
文訊:《秋風秋雨》:記錄文革而遠離文革 (2010-07-28) (圖)
歷史與空間:陳志明注釋《金庸》 (2010-07-27) (圖)
亦有可聞:色彩與情感 (2010-07-27)
書展速報:韓寒:不喜歡文藝被政治阻礙 (2010-07-27) (圖)
古典瞬間:東坡好「戲」 (2010-07-27)
詩話詩說:詩郵寄 (2010-07-27)
歷史與空間:吉祥如意的「四鼻孔鯉魚」 (2010-07-21) (圖)
古今講台:朱元璋的「至親」 (2010-07-21)
古典瞬間:後來呢? (2010-07-21)
文訊:香港不是文化沙漠7000年歷史緊繫大陸 (2010-07-21)
來鴻:半個偉人 (2010-07-2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