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整飭一新的大黑村堰塘。排污溝將生活污水與堰塘徹底隔開,經沉澱處理後澆灌農田。 張文斌攝
如果不加介紹,大黑村村口巨幅噴繪下面的一塊石碑,不會太多引起注意。石碑上面刻滿了名字和多少不等的金額,落款的年份是2007年。
聞訊趕來的村民七嘴八舌,講明了石碑記載的就是當年大家湊錢出力整治堰塘的情況。這時,一位村民悄悄地示意記者,「注意到沒有,上面沒有他們的名字」。
玄機就在這裡。沒有名字的,竟是原村支書及其家人和親屬。
這一處堰塘面積有四、五畝,想來早年也曾月色荷香,詩意盎然。但多年無人料理之後,爛泥慢慢淤塞,臭氣熏天不說,還有很大安全隱患,因此成了大黑村人的一塊心病。實施「一事一議」項目之前,村民自發籌資投勞,想把堰塘修好。村裡外出承包工程的人,還開回了挖機等機具,免費清淤。更多村民各顯其能,用大麻繩拉清泥船,一船一船往外拖,硬是清除了5000多方爛泥。
稍顯遺憾的是,整個過程,原村支書及家人等就是不挨邊,也不出錢。大家本來考慮到老支書年紀大了,也沒有更多計較。但後來上面給了村裡一筆扶貧款,希望幫助村裡徹底整治爛泥塘,不料卻引出了一個新問題。
扶貧款下來之後,多年一直「缺位」的村支書卻走到前台,堅持要以工程發包的方式,請外面的施工隊來搞。村民們似乎被迎頭潑了一盆冷水,齊刷刷甩手不幹了。最後的結果,是工程幹了一半,留下一個人人詬病的尾巴。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去年。「一事一議」的兩個項目實施以後,深受啟發的村民,決定徹底整治堰塘。採用的方法,全是「一事一議」的,即自己事,自己議,自己建,自己管。
如今,四、五畝水域的堰塘已整飭一新。淤泥全部清除之後,堰塘四周全部用石料砌成結實的堡坎,堰塘一側還修建了排水溝,將生活污水與堰塘徹底隔開,經沉澱處理後排出澆灌農田;小學校的門口還特別加了欄杆,以防小學生嬉鬧發生不測。堰塘周邊種植柳樹,柳樹下安放了石凳石桌,供村民休閒娛樂。
堰塘整治的前前後後,村民們開始審視村官與自己的關係。在村民普遍要求之下,在功德碑上缺位的前任村支書,悄然退出了歷史舞台。
「外面都說我們大黑村落後,其實落後的不是我們百姓,而是幹部」,大黑村人說。
新任村支書叫粟祥興。村委會那邊,村主任多年一直外出打工沒管事,是一位副主任暫時主持工作。看來,大黑村的前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西秀區綜改辦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