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汪建熙
這個夏天,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首席風險官汪建熙向外界開啟了一扇小小的窗口。
為紀念世界第一枚郵票——黑便士郵票誕生170周年,中國郵票博物館舉辦了為期四個月的「票中票館藏集萃」和「黑便士與羅蘭.希爾——汪建熙個人收藏展」展覽,沒想到這位聲名顯赫的金融高官竟然有如此獨特情趣的個人愛好。
在紀念黑便士誕生170周年專題郵展開展儀式上,汪建熙把自己近30年集郵生涯、長期在國外工作之餘收集的66枚郵票精品(54枚經典票中票和12枚封片),捐贈給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
在展品中有被譽為「世界郵票始祖」、1840年發行的世界第一枚郵票——黑便士以及比黑便士更稀少的世界第二枚郵票藍便士。郵票博物館的講解員告訴記者,汪建熙所捐贈票中票分佈於20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恰是中國郵票博物館館藏較為薄弱的部分,對博物館的意義幾乎可以稱之為「雪中送炭」。
其實,郵票的歷史像金融史一樣悠久。黑便士郵票於1840年5月1日在英國問世(這一年更大的事件是鴉片戰爭),5月6日開始使用。郵票圖案是維多利亞女王18歲即位時的側面像,面值1便士,採用黑色油墨印製,因此得名為「黑便士」。
按照規定,黑便士郵票5月6日才正式使用,但5月1日發售之後就有人提前使用。講解員指著汪建熙捐贈的「黑便士」郵票告訴記者,「因此這一枚明信片上在5月2日寄出的黑便士實寄封尤為珍貴。」
英美淘郵 始於「袋裝票」
很多見過汪建熙的人認為他只是一個工作狂,其實他對集郵也同樣狂熱。在郵展上,記者遇到了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楊周復,這位前副部級官員是汪建熙在中國人民大學的同學。汪建熙的集郵愛好,原來是受了楊周復的感染。更有緣的是,楊周復的父親、會計界泰斗楊紀琬則是汪建熙的恩師。
1982年汪建熙獲得人大經濟學學士學位之後,到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讀碩士,由於業務能力突出,楊老對他欣賞有加,並將他收為第一個博士研究生。人生的際遇總是充滿偶然,汪建熙的集郵歷史甚至還要長過他的職場生涯。
1983年初他被公派去澳大利亞學習。在悉尼郵票店中,許多郵票是裝袋售賣的,有的袋郵是按國家分類的,有的是按專題分類的,每袋少則幾十張,多則幾百上千張,價格不等。那時,汪建熙開始接觸到了專題集郵的概念,最初的票中票就是從買袋票開始的。
1986年秋,他到美國開會,順便探望被公派到紐約的妻子。一天,妻子聽說有家百貨公司要倒閉,正在清倉甩賣,其中的郵票專櫃也在打折,他倆便請了三天假,興沖沖地去淘票中票。雖然他們當時的收入都不高,但還是淘了幾大袋子。
後來,汪建熙發現,淘郵最愉快的地方不在美國、澳洲,而是英國,那裡簡直是集郵者的天堂。英國既是發明郵票的國家,也是郵票市場和集郵活動最活躍、最健全的地方。比如,英國每年春秋兩季都會舉行為期一周的國際郵展和郵市,每到郵展周的周末,夫妻兩人就會一大早出發,自備食物和水到郵展上淘票,一淘就是一天。
Stamp的學問
此次展出的一枚藍便士橫三聯就是夫妻在英國淘票的成果。那是一個周末,兩人去巴斯遊覽,路過一座小橋,發現橋頭的小屋居然是家郵票店。隔著窗戶,他們瞅見裡面赫然擺著一枚橫三聯的藍便士,標價還不到30英鎊,這正是他們尋覓已久的郵品。
可是等了兩天,店主都沒來,他們只好悻悻地回到倫敦,一直等到第二個周末,才迫不及待地開了三個多小時的車趕到巴斯,買下郵票。「價錢非常便宜,雖然品相不是很好,但我們還是高興了好一陣子。」
在汪建熙個人收藏展中,最令集郵迷癡狂的莫過於三枚大家不甚熟悉的「史前封」。所謂「史前」,是指1840年郵票誕生前,也就是當代郵政史開始前,經政府郵政或民間機構投遞的信件。其中一枚1792年的史前封,是汪建熙在郵寄來的拍賣郵冊目錄中發現的。
他很好奇,拍品描述中說信封上有Stamp(郵票),而最早的Stamp誕生於 1840 年,再早五十年前怎麼會有?他填單參與競拍,拍到手後迫不及待先找Stamp,原來上面是一枚「郵戳」。由此,汪建熙加深了對Stamp這個英文單詞的理解。 ■本報北京新聞中心記者 秦占國、彭凱雷、羅洪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