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對於如何改革粵劇來贏取現代觀眾,是業界內部最具爭議的議題。概括起來,有兩種意見。老的藝術家堅持守住傳統,年輕演員則傾向於讓粵劇話劇化、電影化,從而吸引年輕一代。
潘邦榛、葉兆柏等老一輩人,一直對大刀闊斧改革粵劇持保留意見,認為粵劇始終姓「粵」,保留原有的本體十分重要。出身粵劇世家的葉兆柏,態度尤為強硬。他認為以往的大戲之所以受歡迎,就是因為戲本身好看,現在觀眾大量流失,不是因為「人家不鍾意看,而是我們沒好戲給人家看」。他堅持粵劇的傳統能夠傳承百年,應該保留或恢復。
廣州粵劇院總經理余勇(見圖)告訴記者,粵劇的藝術改革,至今尚未能摸索出一條對的路子。完全老派的唱唸做打,節奏緩慢劇情拖沓,觀眾難以接受;傾向於歌舞劇化、話劇化的「改良」,不但難以體現粵劇的婉轉之美,也讓許多傳承良久的藝術元素很快消失。
「但是讓粵劇走崑曲青春版《牡丹亭》的路子,不管是老派藝人還是新派藝人,都齊聲讚好。」余勇說。
潘邦榛則認為粵劇改革之所以遲遲探索不出正確的路子,源於粵劇界並不活躍的討論氛圍。他說,對於一個新戲,不要隨意否定,說這個一定不行。但也不能一個戲一出來,就全部是讚揚聲,沒有批評的聲音。「粵劇界沒有養成藝術批評的習慣,研討會不多,研究的氣氛也不活躍,提升也就更加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