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0月23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傳承香港歷史 大家齊來寫故仔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10-2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從社會議題以至文化事件回顧香港的歷史。

 自古至今的傳統,上一代人總把最好的留給下一代,「薪火相傳」成了香港近年常用語,各界都希望把歷史一直長傳下去。只是話題每當涉及歷史,似乎總予人沉悶的感覺,「怎樣講故事」變成傳承的關鍵,所以現在有不少熱心人士嘗試改變以往的角度和方式來講述香港故事,如活躍於文化界的學者許寶強及梁秉鈞,最近分別修編和策劃新書《重寫我城的歷史故事》與《電影中的香港故事》,而專研香港史的學者何佩然則從建造技術入手,講解本地城市發展。他們都希望擺脫在以往填鴨式教學下,歷史所呈現的那種「某年某月發生甚麼事」的刻板面貌。讓大家輕鬆地了解香港的舊事,感受到既真實又充滿人情味的歷史。

文、攝:盧寶迪 圖:資料圖片

 回顧歷史是否真的只有一個方向?近年本地大大小小的舊建築成為焦點,從歷史建築回顧本地歷史無疑是一個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其實,社區生活以至文化氣候的轉變等都可以是傳承歷史的論述角度。剛剛結集出版、由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許寶強主編的《重寫我城的歷史故事》,從社會議題如保育活化等入手,講述多年來的轉變。早前他更與一眾「寫手」,如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講師馬國明、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兼人文學課程助理教授黃國鉅、藝文工作者梁寶山等一同分享各人解讀及傳承香港歷史的故事,大家或許可以從中拼湊出一個「香港」來。

從社會議題重塑本地史

 許寶強認為,以往說到香港故事都是較著重從經濟角度出發——由昔日小漁村發展到現在金融城市,往往忽略了其他方面。經歷金融海嘯過後,以往把香港裝扮成新自由主義典範的經濟童話正逐漸破滅,新的香港故事應該如何訴說?

 如果大家看過《重寫我城的歷史故事》,會發現文章會根據內容性質而列入「否定主流敘事」、「都市建設軌跡」、「家教規管變遷」及「文化階級生成」四大部分之中。「這書只是起點,算是一齣電影的『片頭』,我希望內裡的不同片段,能刺激大家不同想像。」

 文章見於首部分「否定主流敘事」的浸會大學宗教哲學系助理教授黃國鉅表示,歷史記憶對自我身份很重要,而過去受殖民統治的香港,史料記載不多,加上城市變化急速以及內地移民的湧入,種種因素交錯影響令他質疑官方書寫歷史是否真的能表達出香港人的身份。他在文章《歷史記憶與香港意識》中,便從歷史記憶談到由法國社會學家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提出的「集體回憶」,當中的論述緊扣「保衛天星碼頭」等事件,層層推論集體回憶與身份認同的關係,表達出以往官方歷史陳述不一定等同於香港人身份認同的意識。

 而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講師葉蔭聰的文章《當「文物保育」變成活化》則放在第二部分「都市建設軌跡」中,內裡他回顧由殖民政府至現今的本地保育工作,以及重溫自60年代起社會上的保育訴求。「當年香港的古物保育制度,被置放在幾乎是最低級別的『辦事處』,為的是讓更重要及更高級的政府部門可以主導它。這個殖民制度的最明顯效果是令保育工作遲緩。古蹟辦於2000年曾委託專家評估填海工程對天星碼頭、皇后碼頭、愛丁堡廣場等的影響,報告的看法是確認碼頭的歷史價值,以及三者的聯繫,但是在政府文件及官員的公開說法中,這份報告由始至終幾乎沒有被提及。」他透過多項引起社會爭議的保育項目,指出本地文化政策與制度的發展進程緩慢。

 在談及教育及社會規管的第三部分「家教規管變遷」,探討多年來香港教育制度、家計會的人口控制以至禁煙販酒等問題。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博士候選人梁以文在其《從細路到兒童—能力軌道的切換》文中,對於教育是否有所進步存有疑問:「是教育真的進步,還是選擇有所不同?」她又指現時教學改革的目的,與教師工作的實況相悖,教師所做的難以達到教改定下的目標,而學生能作出的選擇不多。

 梁以文談及總結教育、家庭和禁煙販酒的4篇文章,綜合起來組出一個建基於既定價值下的想像。「在教育上,我們會認為要多讀書才是好事;家庭方面則生兩個小孩就足夠;而煙就不要抽,影響健康,但酒卻沒有多禁,這樣拼合砌出了一個中產價值的圖像。」梁以文認為現在社會上難有其他選擇作抗衡,需要務實地做研究才能有滿意的解決答案。

 而書中第四部分「文化階級生成」,香港大學附屬學院講師陳銘匡與資深樂評人黃志華共同談討流行文化裡的粵語歌;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碩士畢業生朱純儀則細述推動本地文化藝術的部門—康文署;對工廠大廈形成的藝術群聚素有研究的梁寶山,則在文章中分享她對西九與藝術群聚在工廈發展的見解;勞工歷史研究者班就最低工資的議題談論現時本地文化藝術工作者的生態,讓大家認識現時文化藝術工作者的狀況,也了解形成現況的來龍去脈。

電影裡的香港故事

 從大家關心的社會議題入手,講述香港歷史,固然能夠提高大家的興趣,其實作為流行文化重要元素之一的電影,既能反映社會現象,也能作為傳承香港故事的表達方法,尤其是在新高中課程的推動下,以電影作教材可說是活動教學的延伸。由嶺南大學比較文學講座教授梁秉鈞策劃、結集一群熱愛香港電影的年輕人的文章而推出的《電影中的香港故事》一書,在探討電影與文學的關係之餘,也讓大家從中認識香港不同年代的故事。

 《電影中的香港故事》選擇了1950至2000年本地一些賣座或主流電影作研究對象,包括《阿飛正傳》、《童黨》、《胭脂扣》、《天水圍的日與夜》等,以「香港人」、「香港地」和「香港的衣食住行」為三大主題,不單從改編的角度了解文學與電影的關係,也探討電影與人文思想和社會轉變。

 身為該書策劃及作者之一的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黃淑嫻認為,以本地電影作探討無疑是較有趣味。「在電影中也反映出一些現實情況,而電影分析可放在不同的歷史時空作研究,如以時裝為例,林黛可說是五十年代的時裝icon,可作為研究對象。」書裡亦有輯錄她與時裝設計師Amy的對談內容,大談香港電影與外國時裝文化的關係。還有以《小說家族之翠袖》探討新移民,以劉家昌的《蒼生》、《童黨》和《圍.城》歸納青少年形象,以及從《天水圍的日與夜》、《天水圍的夜與霧》探討天水圍生活等,涵括香港不同的生活層面。

 除了社會現象,書裡有更多的篇幅論述改編電影與原著的比較,以及內裡出現的電影語言。該書策劃梁秉鈞認為在跟學生講解時,如何解讀電影語言也很重要,「如電視與電影在改編文學上的限制,演員的選用、背景音樂的運用等,都值得仔細研究。」《電影中的香港故事》既是研究文學與電影的素材,也是另一個認識本地歷史的材料。

 香港故事,就是從每人生活累積的體驗而來。

相關新聞
傳承香港歷史 大家齊來寫故仔 (2010-10-23) (圖)
從城市建造技術看香港發展 (2010-10-23) (圖)
潮語反映 時代轉 社會變 (2010-10-21) (圖)
「當代攝影意義」 融合藝術與商業 (2010-10-21) (圖)
「傳統活化」老行業自處之道 (2010-10-21) (圖)
潮人潮事 道盡社會新發展 (2010-10-18) (圖)
「環保經濟」 消費市場的新動力 (2010-10-18) (圖)
「甜品浪潮」稱霸年輕人市場 (2010-10-18) (圖)
舞蹈立體化 藝術無界限 (2010-10-18) (圖)
高歌擊鼓起舞 用興趣點亮人生 (2010-10-16) (圖)
舞入人群表現真我 (2010-10-16) (圖)
小學組決賽、冠軍隊伍及嘉賓示範演出 (2010-10-16) (圖)
擊鼓奏出開心樂章 (2010-10-16) (圖)
香港活力鼓令24式擂台賽 (2010-10-16) (圖)
搖滾樂隊闖出新路 (2010-10-16) (圖)
2010比賽 蒲窩TeenPower青少年樂隊 (2010-10-16) (圖)
解構新詞 演繹社會無限變化 (2010-10-14) (圖)
「手作主義」 十年捱出品牌來 (2010-10-14) (圖)
「戲劇教育」 台上台下的對話 (2010-10-14) (圖)
「重疊發展」 人生不再單一化 (2010-10-14)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