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作者﹕鄭宏泰、黃紹倫
出版﹕香港三聯出版
出版日期﹕2010年8月
定價﹕港幣98元
文:彭礪青
鄭宏泰與黃紹倫這兩位香港史家曾合作撰寫過多部早期香港富商的傳記,包括華商周壽臣、混血富商何東及何東的三子何世禮。這部傳記主要記述何家幾位婦女的生平,她們分別是何東的生母、正妻、妾侍及女兒。講述她們的生活,對了解何東家族業務,以至家庭教育和生活等,都有很大幫助。作者在前言中說過,一個成功男人背後總離不開女人的協助,這背後不單涉及發跡,更關乎這些嫁入豪門的女子為爭取社會地位而奮鬥的歷史。
但讀者不應把這本書視為幾位富家女子的列傳,應該先理解作者在前言中交代的寫作意圖。前言裡先是提及今日香港女子比日本及韓國女性享有更大自由及更高社會地位,她們活躍於管理層及各行各業,但從傳統華人社會到今日的社會地位的道路,並不平坦,並以何家女子的生平作為佐證云云。當然,作者不忘提到香港是一個華洋雜處的社會,何家女子有異族通婚的混血兒,也有來自邊緣社群的蜑家女子,她們既屬於第二性,也來自同樣被華人和洋人社會看不起的邊緣社群。何東自己也是個邊緣人,父親何仕文(C. H. M. Bosman)是荷蘭猶太混血兒,母親施氏為蜑民後代,也許正是這一重要原因,令何東能感受同為混血兒的元配麥秀英成長的處境。
然而我們不應著眼於這些生平的非傳統意義,而忽略了她們只屬於社會邊緣的小部分,她們為自己所爭取的一切,與今日香港女性無關;事實上,今日香港女性的社會地位,更可解釋為以職位和收入回報勞動力的經濟價值。另一方面,歐亞混血兒在承受華人和洋人的歧視時,更執著於傳統中國價值,例如何東夫婦聘請前清舉人作為家庭教師一事,他們「比中國人還要中國人」。而何東娶妻納妾亦不為西方家庭倫理所容。何東家族的歷史,正好突顯出殖民地文化的混雜性(hybridity),以及活在這種「混雜性」之下的忸怩處境,事實上,其他歐亞混血族群亦有這種特質,這些「在中間」(in-between)的族群利用自身優勢在隙縫中茁長,日後叱咤於政商各界,又保留最反動的思想,說來與歐洲猶太人的身份焦慮及家族成就亦有幾分相似。何東的外孫羅德丞曾指出,何家女子「比中國人還要中國人,比傳統還要傳統。」可見在混血家的文化混雜背景裡,何東因為雙重身份,反而在子女教育方面更刻意灌輸中國傳統價值,但她們在為人處事方面同時又保留很多西方人的作風,因而與香港主流社會格格不入。她們的樣貌已經不像中國人,正如何文姿說的:「我永遠較為傾向於英國人的身份,而我們的外貌,更沒有一個像中國人。」不過這也提供她們自我認同的選擇,像何文姿的丈夫.吉廷士(B. Gittins)同為歐亞混血,卻把自己認同為歐洲人。
作者提及淪陷時期的往事,來證明這一點。身為富家豪族,但在四十年代的戰火下,何家女子的生活其實並不比一般人好多少,何艾齡的丈夫就在日軍轟炸中身亡,她在傷心之餘決定回到華北作為一名中國人生活;而何文姿卻化名為Miss Jean Gittins,進入香港白人集中營進行地下抵抗工作,這顯示姊妹二人在身份認同上的重大差異。雖然兩人依自己意願決定了殊異的道路,但她們的身份選擇莫不與時代的苦難相關,身為日軍政府設法拉攏的何家子女,她們選擇直面本可迴避的艱困。而她們的父親何東,亦基於華人社會表面上仍尊重混血人種,而英國社會卻歧視之,因而選擇成為華人。他們的選擇既為時勢所脅,也有自身的擇選自由。
很多人覺得何東家族在香港華人社會誠屬異數,然而仔細想想,從其背景、出身、處事作風到立場,無一不是香港這片殖民地的特殊產物,是西方殖民地文化與中國男尊女卑傳統文化衝擊共融的結果。故此作者以此討論香港女性社會地位,也可以從殖民文化上呈現出香港性別關係的獨特性,而非以單純的女權角度作探討;也可從書中歷史事例解釋為何香港女性地位總是不完全,如為何一方面香港經濟獨立女性社會地位甚高,但嫁作人婦而遭家暴者亦比比皆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