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德
暑假時應浪人劇場譚孔文的邀請,擔任改編自舒巷城小說的劇作《鯉魚門的霧》的文學顧問,該劇十月初在葵青劇場完成上演,其間的合作過程是愉快的,譚孔文了解也尊重文學,作為劇作家,他也不囿於「忠於原著」的想法,劇作《鯉魚門的霧》珍貴之處,正在於他並不單純搬演小說的情節故事,而是注入更多個人想像,以他對舒巷城文學思想的理解,演繹文本同時也回應時代,創造更具文學性和人文關懷的劇場。
我接觸譚孔文劇作始自二○○六年在藝穗會的《0925》,那時還未認識他,但被那歌德式的暗黑劇場和對生命的真情檢視觸動,就此記住了譚孔文的名字。二○○七年看了他改編自董啟章小說《體育時期》的《體育時期青春.歌.劇P. E. Period》,二○○八年在香港公共圖書館舉辦的香港文學節中,再看到他改編舒巷城的《鯉魚門的霧》,當時是半小時的短劇,在中央圖書館展覽廳的臨時舞台演出,因為欣賞他的劇,演出後我主動上前找譚孔文攀談了幾句,留下名片,不意事隔兩年,他有意把那次演出擴展為更完整的劇,找我擔任文學顧問。
暑假時初步談過,我建議他除了小說《鯉魚門的霧》,也參考舒巷城的其他小說和詩作,特別是《太陽下山了》和《再來的時候》,因為那些感覺和意念都是相通的。譚孔文最終據《鯉魚門的霧》、《太陽下山了》和《再來的時候》創作了他的劇本,除了主人公梁大貴,也加入了譚孔文參考舒巷城作品所創造出來的角色石狗公,特別以「銀光」延展舒巷城作品在「寫實」以外的抽象意念,肯定「虛幻」的真實性,成就了劇場上的藝術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