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海巖 北京報道)中國貨幣供應增速常年保持在GDP增速的一倍以上,按照經濟學理論,以這種速度創造貨幣勢必將引發非常嚴重的通貨膨脹,不過經濟學家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坦言,中國很難在短期內改變貨幣超發的局面,由於匯率等機制不完善導致央行不得不「被動」超發貨幣。
大購美元穩匯率 外匯佔款劇增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專家李健向香港文匯報表示,長期以來中國實行超量貨幣供給,主要是為了推動經濟快速發展。尤其是2009年,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採用了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M2增長了32.35%,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不過近年來導致貨幣超發越來越嚴重的主要原因則在於,為穩定人民幣匯率,央行不得不在公開市場上買入美元從而被迫投放大量人民幣。
李健表示,自中國加入WTO後,製造業出口大幅增長,貿易順差和國際投資大幅增加,而且隨著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增大,央行為維護匯率穩定不得不買入美元,外匯儲備增長迅速,外匯佔款大幅增加。
李健認為,過去十多年高速的貨幣增長並沒有給中國經濟帶來嚴重的通貨膨脹,這主要是因為這期間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化城市化的推進。在計劃經濟及改革開放初期,很多商品實行配額制和價格雙軌制,亦沒有房地產、股票等市場,整體經濟所需貨幣自然就少,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大量貨幣流入新興市場,貨幣供應增速要維持經濟增長自然要快於經濟增速。不過隨著市場化程度、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這些因素逐漸消失,高速增長的貨幣供應也就難以避免帶來通貨膨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