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寶瑤)嬌生慣養的「港孩」為了不用做運動,往往以疲累、生病、受傷等為藉口。香港浸會大學一項小學生體能調查顯示,香港學生每小時步速僅4,000至5,000步,體能遠遜於日本、美國。有小學體育科老師舉例指,上體育課要求學生跑圈,卻有學生「行圈」,原因是他們跑不動,只好快步走路。專家認為,參與運動有助加強學生的適應和社交能力,建議增加學校的體育設施,並善用之,鼓勵學生運動。
反映體能差 遇事易退縮
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體育學系講座教授傅浩堅(小圖),針對香港小學生進行了一項步行機測試,發現港生平均步速是每小時4,000至5,000步,而日本小學生則可做到每小時1萬至1.2萬步,連肥胖問題嚴重的美國,小學生的平均步速也不少於1萬步,「這反映港生的體能有多差,香港的小學生能連續走路20分鐘已經很了不起」。
運動對兒童發展有多重要,陳媽媽最能體會。她的兩位一動一靜的兒子性格迥異:哥哥小學階段已側重學科成績,時間全花在學業上,幾乎沒有參與任何運動,雖然能如願考上著名中學,卻無法適應,「哥哥個性比較退縮,抗逆力低,面對困難束手無策,上了中學問題更大,無法合群,在學校很孤立!」
運動助抗逆 發展更全面
反觀目前就讀小六的弟弟,羽毛球、壘球、跳遠……種種運動也參與,個性較強,但原來他未參與運動前,抗壓力也相當低,遇有難題只會哭,「以前比賽輸了一定大哭,現在不哭了,會分析落敗的原因,會想怎麼改進。」陳媽媽認為,兒子提早發展體育,有百利而無一害,「不是為了獎項,而是透過運動發展孩子的個性,愛運動的孩子個性堅強,對自己有要求,會處理問題,人格發展比較全面」。
香港體壇前輩韋基舜指,「港人只懂『睇』育,不懂『體』育!每屆世界盃有無數的人在看,有幾多個看後真的去踢足球?」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周應進行5天、每天半小時的中等強度運動,或每周3次劇烈運動;兒童則應每天運動1小時。在香港,無論成人或兒童均無法達標。中文大學兒科學系曾訪問逾9,500名11至18歲學童,發現僅10%的男童和5%的女童會在體育課以外每周做3次運動。研究又發現,每周做2次或以上運動的學童,血壓普遍較低。
建議增撥款 建體育設施
傅浩堅認為,學生運動量不足,與學校設施有關。他指出,雖然現時大部分學校有操場、籃球場,但根本不敷應用,加上空氣污染嚴重,學生在室外運動反而影響健康,他建議政府撥款資助學校興建多用途室內運動場,學校亦要善用設施,在周六、日舉辦活動,培養學生對運動的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