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安徽黃山市是徽商故里、徽文化的核心地區。明清時期,徽商及徽州進入發展鼎盛期,近代以來漸趨衰落,但留下了大批徽派風格的古村落、古民居,向今人無聲地訴說著徽商的昔日輝煌、默默地展示著徽文化的傳統魅力。隨著時間的流逝,大批古村落、古民居陷入閒置遺棄、年久失修、破落倒塌,甚至拆移海外的淒涼境地,令人歎惜。據黃山市文化委員會主任王恆來介紹,為最大限度地保留歷史風貌和文化價值,黃山市去年開始投資55億元實施「百村千幢」工程,用5年時間逐步對101個古村落、1,065幢古民居採取各種保護利用措施,以延續皖南古村落和古民居的人文生態和自然生態,傳承古老徽文化的「精、氣、神」。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長城、李坤暉 黃山報道
徽商故里——徽州是一個峰巒重疊、煙雲繚繞的山區,歷史上地少人稠的商賈之鄉。古徽州地區文化鼎盛一時。生於斯長於斯的徽商,「賈而好儒」、在中國商界稱雄明清數百年,出現了「無徽不成鎮」的盛況。
古村遍佈 見證徽商鼎盛歷史
在明代,徽州商人已形成一個人數眾多、勢力較大的商幫。清代前期,徽商達高峰,尤其是在兩淮鹽場,徽商的經濟實力幾乎位居諸鹽商之首。而東漢、西晉、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強宗大族的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中原文化。南宋以來,這裡更是文風昌盛,人文薈萃,號稱「東南鄒魯」、「禮義之邦」。北宋後期,徽州文化全面崛起,明清時期達到鼎盛。賺取大量金銀的徽商,幾乎無一例外地將大量資本投入到自家宅院的建設中。大批極具徽州文化特色的村落、宅邸、民居星羅棋佈於皖南山區各處。其中,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西遞和宏村等古村落,保存了完整的明清村落建築群樣式,濃縮了徽商鼎盛時期的歷史,成為建築史上的徽派絕唱。
歲月跌宕 古建築流散海內外
近代以來,隨著徽商的衰落,古徽州墮入發展低谷。與主人的人生起落一樣,古村落和古民居也經歷著歲月的沖刷,日趨衰敗。特別是,清末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時期,大批村落和民居毀於兵火劫掠。而「文革」又是一場浩劫,大批精美的雕樑畫棟、木雕石刻、書刻繪畫幾被剷除殆盡。近年,由於法律的缺失和民眾保護觀念的淡漠、社會經濟的發展,一些古民居或被遺棄、或被推倒建新房、或被拆挪異鄉。大批體現著濃郁徽文化風格的建築構件,如木雕樑、磚雕件等則被文物販子收購、四處兜售。一些古民居,如「蔭余堂」等,甚至被整體拆解後移建到美國、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由於國家文物法規定,眾多古民居並不屬於文物範疇,且所有權往往為當地人私有,因此政府及文物保護部門對此亦束手無策。
大批古村落的衰敗、古民居的破爛、宅屋構件的流散,引起黃山市政府部門和眾多有識之士的焦慮,以及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
保護利用 徽文化漸現「精氣神」
2009年開始,黃山市正式啟動實施「百村千幢」古民居利用保護工程,以最大限度的還原古民居的歷史風貌和文化價值,將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原狀地保存於所屬區域環境中,使物質文化遺產「凝固住」,以守住古村落、古民居的「筋、骨、肉」,傳承徽州文化的「精、氣、神」。工程計劃投資55億元,於2009至2013年的5年間,對101個古村落、1,065幢古民居進行編制規劃,採取不同程度的保護方式,開展生態修復、環境整治、維修單體古建築,以保護皖南古村落和古民居的人文和自然生態。今年以來,黃山市已投入資金8億多元,對38個古村落、490幢古民居進行保護利用,認租、認領、認購了168幢古民居,建設了湖邊古村落、秀里影視城、黎陽故邸等一批集中保護地,還打造出酒吧、茶社、旅館等182處新型業態。時光荏苒,徽州古民居正逐步恢復「精氣神」、迎來新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