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據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現時房地產業佔本港GDP比重約10%。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梁悅琴、蔡競文)過去一年,港府迫於民怨,對樓市頻頻出招,而且一次比一次狠,可謂歷來罕見,甚至有評論指港府已經放棄了積極不干預政策,然而大家只要觀察地產業在本港經濟中所佔的地位,包括對政府庫房的貢獻,就會發現港府不可能真心打殘樓市。
不會真心打殘樓市
據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現時房地產業佔本港GDP比重約10%,而地產業連建築地盤的就業人數達15.5萬,佔全港就業人數約4.2%。賣地向為港府主要收入來源之一,房地產對庫房貢獻每年約佔20%至30%,以09/10年度為例,單是土地收入達373億元,遠超預期。另外,同期物業印花稅急增62%至近162.4億元,而物業稅也急增102%至16.8億元,令政府上年度的財政由赤字轉為盈餘。
此外,本港現時有193間地產建築業上市公司,於今年11月的市值達2.6萬億元,佔港股總市值12.53%,僅次於金融業。政府官員已多次強調要顧及已置業的120萬名業主的身家,又堅持勾地政策,強調不會賤賣土地,因為政府平價賣地不等於發展商會平價賣樓等等,凡此種種,形象地說,香港的地產業與香港經濟、香港政府、香港百多萬私樓業主,有如共用一個心臟的「連體嬰」,利益大交集,決定了港府不能真的打殘樓市。
試圖取得各界平衡
世邦魏理仕香港、澳門及台灣資深董事總經理施懷德指出,港府的現行政策,是試圖在業主、渴望但未能「上車」的市民、發展商以及庫房之間取得平衡。DTZ戴德梁行大中華區策略發展顧問部主管陶汝鴻認為,近期港府改變一向的「小政府、大市場」做法,變成積極干預,令香港樓市變成政策市,反而令風險增加。
中原集團副主席黎明楷坦言,政府其實仍有許多「辣招」可出,問題是想不想出而已。他稱,例如,可以要求銀行進一步收緊600萬元以下的按揭成數;又或是仿效內地,不准銀行對第二套房或第三套房貸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