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讀不同版本的《水滸傳》感受不同。網上圖片
賀越明
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中,就版本對閱讀的影響而論,以《水滸》最為複雜,僅繁本即可分七十回、一百回和一百二十回三種,讀不同版本對所述故事及人物的印象和感受自然不同。
這部小說描述在梁山泊聚眾起義的一百零八將,人物性格大都鮮明獨特,而其中著墨最多的,當數江湖上人稱「宋公明」的宋江。這位後來被推舉為起義軍首領的人,是到全書第四十回「宋江智取無為軍 張順活捉黃文炳」才上山落草的,真正「造反」的時間不可謂不遲!如果說七十回本與後面兩個版本有何不同,那就是寫到宋江終於上山,指揮著打了幾個漂亮仗,把梁山泊事業推向了頂峰為止。
說起宋江的上山過程,是曲曲折折,一言難盡。起初,在晁蓋等人劫了生辰綱反上梁山後,宋江認為這是「犯了彌天大罪」,「於法度上卻饒不得」。在他自己不得不殺了閻婆惜後,出走避難的安身之處,除了貴族柴進的門下,就是軍官花榮的營寨,再不就是地主孔明的莊園,從未想到過梁山泊。後來被捕歸案,刺配江州,對他而言倒是有幸,可以免得「撞了一班兒殺人放火的弟兄們,打在網裡」。
宋太公更是千叮嚀、萬囑咐:「你如今此去,正從梁山泊過,倘或他們下山來劫奪你入夥,切不可依隨他,教人罵做不忠不孝。此一節,牢記於心。」他確實不負老父一番苦心。途經梁山,劉唐拔刀要殺公人,他百般阻擾,說那是陷他「於不忠不孝之地」,還奪過刀來「望喉下自刎」;花榮趕來為他開枷,他又說「此是國家法度,如何敢擅動」;晁蓋等人請他上山,他更是連聲叱咤:「上逆天理,下違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而且,再次以死相脅。
總之,寧做階下囚,不上梁山泊。可是過後不久,他終於投奔梁山「落草」了,連宋太公也顧不得忠不忠孝不孝,逃上山去。這也難怪,宋江在潯陽樓「酒後狂言」,題下一首「反詩」被定死罪,等於逼上了絕路。若真的一命嗚呼,那升官發財,封妻蔭子,青史留名,豈不都隨之煙消雲散了?所以,在梁山兄弟們鬧了法場,而自己也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他只好隨著隊伍上了山。隨之,梁山泊呈現一派興旺景象。
故事進展到此,是個大團圓的結局。過去一般認為,清末明初的文學批評家金聖歎不滿於宋江受招安後打方臘等後續故事,把七十回以後全部砍掉,史稱「腰斬水滸」,但近年有人對此提出質疑,因在金出生前已有七十回的底本存世。實際上,不論是否早有七十回本存在,從小說的人物性格還是情節推演看,全書收尾於此也不合情理。宋江上山的動機本來就與眾不同,上山後也未和一眾弟兄同心同德,而是再三申明:「暫佔水泊,權時避難」,以待將來「盡忠報國」,並無永久打算。確切地說,「避難」是他上山的部分目的,而「報國」才是他的平生志向和最終意圖。宋江所以打起「替天行道」的大旗,是想到天子那裡謀個一官半職,只是無捷徑可走,又是待罪之身,那麼「若要官,殺人放火受招安」,就不失為一條曲線明志之路了。也因此,後面的故事陸續有來。宋江身在梁山,心向朝廷,一俟晁蓋中箭身亡,他大權在握,立即派人或親自下山,走後門,送厚禮,為接受朝廷招安動足腦筋。「皇天不負苦心人」,一旦詔書頒佈,他便指揮手下,一把火燒光山上的城垣房屋,拉著隊伍下山,替朝廷效力去了。
可見,他上山是不得已而為之,屬權宜之計,而下山則是必然的結果。如果只寫宋江的上山而不寫下山,這個人物形象就是不完整的。以藝術作品的完整性衡量,《水滸》就不免遜色。
相比之下,一百回本就不同了,除去在故事情節的設置及其變化上刻劃宋江的內心和行為之外,對其在幾個場合的情感反應也前後照應,用以揭示他的性格特徵。舉例來說,宋江的幾次哭泣就很有意思。哭與笑,本屬人之常情,是喜怒哀樂的正常表露,但宋江的哭卻非同尋常,別有一功。
在七十回本的最後一回、一百回本的七十一回「忠義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中,梁山泊排定座次後,宋江名正言順地當上了老大,便讓樂和高歌《滿江紅》,當唱到「望天王降詔早招安」時,惹起了一片不滿之聲。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們的心!」李逵大叫「招安,招安,招甚鳥安」,並一腳踢碎桌子。宋江當即喝令左右把李逵「斬訖報來」,經眾將領跪勸才作罷。這時,他「忽然發悲」,說自己與李逵情分最重,因此「潸然淚下」。在第八十三回「宋公明奉詔破大遼 陳橋驛滴淚斬小卒」中,招安結束不久,起義軍的一名軍校激於義憤,殺了一個辱罵「梁山泊反賊」的廂官。宋江哭道:「我自上梁山泊以來,大小兄弟,不曾壞了一個……」又令那軍校痛飲一醉,樹下縊死,再喚人去割頭示眾。宋江這兩次落淚,第一次是威脅砍頭不成,趕緊含悲表白,掩飾了內心的冷酷;第二次為逼人自盡,落了幾滴眼淚,以顯示有情有義,都在掩飾中露出虛偽和狡黠。可以說,在一百回本裡,大到情節設置,小到細節描述,不僅使得宋江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豐富而飽滿,而且對整個梁山泊事業「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敘述更加完整而深刻,從而導致這部作品擁有更豐厚的思想性和更深沉的悲劇感。
曾有文史專家考訂指出,一百回本當是《水滸》故事成型定書的最早本子,也最接近傳說故事的版本。至於一百二十回本,是明萬曆末楊定見在一百回本基礎上添加征田虎、王慶等情節而成,距史實更遠。故此,讀百回本應是最佳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