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來鴻:小鎮上逐漸消失的景色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1-0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鄉村的美景。 網上圖片

蒲繼剛

 我住在一座被鄉村包圍的小鎮上。確切地說,是住在被鄉村包圍的工廠裡。

 這樣的地方,在工業化進程越來越快的時代,被喧囂和污染籠罩的時代,對現代人來說,可以說是求之不得的地方。前些年,我也確實對自己居住的地方感到比較滿意。自己在工廠裡做工,能掙點錢,吃飽飯,也能讓老婆、孩子餬口。下班後,還能在春天裡看到田野裡的花,夏天能聽到鳴蟬,聞到稻花的香味,秋天,走稍微遠一點,還能看到成片的蘆花,在金色的陽光下飄飛……

 如果你有一顆比較寧靜的心,物質的慾望也不太強烈,在這個被鄉村包圍的小鎮上生活,還是比較愜意的。但現在卻不行了。

 現在,這些景色,有的還有,有的卻永遠消失。有的地方,建起了廠房;有的地方,被成片地弄成開發區;有的地方,大樹、花草被鏟得一點不剩。鄉村景色被破壞得千瘡百孔,生存環境越來越差,而有的人卻越來越有錢,越來越驕奢淫逸,揮霍無度。一些人財富的積累,是以一些人的貧窮為代價的,更是以犧牲所有人的公共環境為代價的,許多人都懂得這個不太深奧的道理,但卻無能為力。這是政治與哲學涉及的問題,我們就不願意多說了,當然,主要還是說了也白說。而產生的貧富懸殊,讓人驚詫。更讓人對創造財富時,不平等的起跑線產生痛恨。

 無序的工業化進程,讓我們看到自己心儀的景色一天天消失,卻無能為力,是很心痛的一件事。就像自己心愛的女人被一個有權有勢的無賴一天天霸佔去,自己對這個無賴卻敢怒而不敢言,最後,只有看著自己心愛的女人,被無賴奪取。有人說,這是讓普通百姓把不滿慢慢餵養大的一個過程……

 工業化確實使我們每一個人都得到了一些好處,比如食物增加了,我們不用像前些年那樣害怕饑謹。比如說我們要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今天出發,明天就能到達,不用再害怕車舟勞頓之苦。真正可以是「千里江陵一日還」了。在享受這些好處的時候,工業化的快速進程,卻真是成了一把雙刃劍。我想,只是我們今天的時代,有害的那半劍刃太鋒利了些。不平等,貧富懸殊,物價飛漲,環境與治安的惡化,有時真壓得我們這些小老百姓喘不過氣來。我們社會的一些人知道西方社會工業化進程中所帶來的弊端,早就說過該怎樣怎樣避免這些弊端,也早早地告戒過我們的社會,如此,社會將怎樣怎樣!但卻沒有人聽。學者只能說,百姓只能忍受,掌權者、發財者依然如故。社會的不公,使一些握有權力與極大資源的人,愈加巧取豪奪,讓社會矛盾激化。它確實使我們一些人手足無措,對社會與未來失去信心……

 小鎮上優美的景色,只能在腦子裡回憶、想像。春天裡的柳樹含苞,南去的燕兒歸來,我們該撿起竹籃子,去樹林裡採蘑菇了。稻花香裡,蛙聲如潮,我們該拿起竹竿,站在大樹底下粘不停鳴叫的知了啦。秋天,如血的霜葉,金黃的果實,在田野,在山坳裡訴說一個生命的成熟,又一個生命將要來臨……

 生命與自然,人與人自身,本來該如此美麗、和諧。

 而現在,這一切都將要消失。消失的原因是一些人的極富裕與一些人的極貧窮……

 小鎮上優美景色的消失,讓我們想看一下田園風光,要走很遠的地方。但有的東西,走再遠的地方,也沒法看到,像春天裡的蘑菇;夏天裡的片片蛙聲;秋天裡似血一樣的霜葉;現在是無論如何也看不到了。

 那些田園風光、小橋流水景色的消失,還使我們古代詩歌的一些名句沒有了對應的實物,使一些語境也永遠消失。比如說:「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那種在春天裡瀰漫著詩歌空氣中上下翻飛,帶來濃濃春意的燕子,我們已經好多年沒見過了,我們怎能想像燕歸來的情景?又比如說:「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那種石橋、木橋,現在幾乎不可見了,怎來玉人教吹蕭呢?我們並不守舊,並不故步自封,更不會抱殘守缺,但對自然與人心肆無忌憚的破壞,卻讓我們心痛,讓我們憤怒,讓我們無話可說。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水滸》須讀百回本 (2011-01-04) (圖)
開卷有益:你也可以成為馴獅師 (2011-01-04) (圖)
來鴻:小鎮上逐漸消失的景色 (2011-01-04) (圖)
詞話詩說:天 梯 (2011-01-04)
歷史與空間:一代紅妝照汗青——名妓陳圓圓生平行跡發微 (2011-01-01) (圖)
豆棚閒話:孟孫的雙重標準 (2011-01-01) (圖)
文化觀察:熱點詞評 (2011-01-01) (圖)
文化觀察:「文化賺錢論」氾濫傷害了甚麼? (2011-01-01)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