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有人認為中國需要縮窄城鄉差距。資料圖片
中國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創始國之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1980年正式恢復中國的代表權。中國單獨組成一個選區。1991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北京設立常駐代表處。在2006年9月18日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新加坡年會上,中國、韓國、土耳其、墨西哥等新興國家的份額和投票權都獲提高。中國的投票權比例由2.94%上升為3.65%,份額則從第8位提高到第6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改革核心是份額的重新分配。歐洲首先提出一個利己的倡議,希望取代美國擁有的唯一否決權。中國則提出需要從已發展國家那裡轉移10%份額給發展中國家。
胡總倡提高發展中國家份額
在2008年11月的G20華盛頓峰會上,國家主席胡錦濤指出,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應堅持全面性、均衡性、漸進性和實效性的原則。在2009年4月舉行的G20倫敦峰會上,胡錦濤主席提出更明確的改革方案:一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應加強和改善對主要儲備貨幣發行經濟體宏觀經濟政策的監督;二是改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治理結構,提高發展中國家代表性和發言權;三是完善國際貨幣體系,健全儲備貨幣發行調控機制,促進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合理化。
在2009年9月的匹茲堡G20峰會前夕,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郭慶平和財政部部長助理朱光耀表示,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投票權份額應與已發展國家平等。中國認為,需要逐步實現已發展國家與發展中國家50%對50%的比例,促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決策的合法性。
中國成第三大投票權國家
在2009年9月24日舉行的匹茲堡G20峰會上,已發展國家承諾將向代表權不足的發展中國家,轉移至少5%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份額。2010年11月5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執行董事會通過份額改革方案。中國的份額從3.72%升至6.39%,投票權也從3.65%升至6.07%,超越德國、法國和英國,位列美國和日本之後。但改革後擁有17.67%份額的美國依舊擁有重大的「否決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