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英雄機長邱光華
即使過去了兩年多,飛行員陳遠康仍記得那些驚心動魄的飛行。
每個動作 只有一次機會
「每一回飛,都與死神擦肩而過。」在峽谷中貼著山峰飛行,在狹窄的江邊尋找降落點,在強烈的氣流中迂迴顛簸…… 陳遠康說,拐彎、拉升、降落,飛行員的每個動作,只有一次機會。
汶川大地震發生後最初的日子裡,直升機是通向震中的唯一工具。就在這些拯救生命的飛行中,成都軍區某陸航團邱光華機組不幸失事遇難。他們是:51歲的特級飛行員邱光華、27歲的副駕駛李月、47歲的空勤機械師王懷遠、28歲的空勤機械師陳林、23歲的物資裝卸和地面警戒員張鵬。他們的生命定格在2008年5月31日那個風雲突起的下午。
當天12時,機組接到命令——運送10名防疫專家前往理縣。當天已經執行了2個架次任務的機長邱光華和副駕駛李月、機械師陳林立即作飛行準備。得知機上還缺一名空勤機械師,正在午休的王懷遠一躍而起。快要起飛時,這些天來一直在幫各機組裝卸物資的士官張鵬也蹦上了直升機。
5名聞令而動的官兵,沒有絲毫猶豫。其實,他們中的好幾位,原本不在救災人員的名單上。
當代大禹 離家800米不入
按照飛行員管理規定,還有11個月,邱光華就將到齡停飛——而他的老家,就在重災區。
邱光華說,這一帶地形複雜,我經驗比較豐富,應該到最前線去,而且,我還能多帶帶年輕人,讓他們盡快成長起來。
作為我國第一代少數民族飛行員,來自羌寨的邱光華,是茂縣人的驕傲。這次災難中,家中房屋被毀,年近80歲的父母住進了窩棚——這是地震發生5天之後,邱光華才得知的消息。儘管邱光華曾多次飛過家鄉上空,一次甚至降落在距家不足800米處,在等待升空的間隙,他仍然沒有離機回家。
「那麼多的救災物資,早一分鐘完成裝卸,就能早一點到達災民手中!」從地震發生那天起,作為汽車司機的張鵬,把自己的崗位從地面轉移到了天空……
如同此前的63次飛行一樣,當邱光華機組第64次飛向地震災區時,人們安靜地等待著,等待他們帶回傷員和一大堆替災區群眾報平安的紙條。
然而——這一次,他們沒有回來。
與他們一起長眠在川西山谷間的,是那架尾號為734、上個世紀90年代初裝備部隊的米-171直升機。
王懷遠曾經是殲擊機飛行員,一次身體小恙導致停飛。從地面機械師到空勤機械師,不放棄的王懷遠重回藍天,帶出了一批為飛行員護航的年輕機械師。
陳林軍校畢業4年後就通過考核,是同批技術人員中第一個「提空」的。
還有被列為重點人才培養的李月,駕駛技術出色的張鵬……
若沒有這場不期而至的事故,這該是一個多麼優秀的團隊!
英雄妻子:我為他們而自豪
當戰友們小心翼翼地說出飛機失事的消息,邱光華的妻子說:「我能接受這個事實,我為他們的英勇行為感到光榮和自豪……」
聞此言,一屋慟哭。
王懷遠再也無法兌現自己的承諾了——就在直升機失事前幾天,他對患有腿疾的弟弟說,執行完這次任務,就帶他到大醫院做假肢。還有幾年就能退休的王懷遠,早已替自己的退休生活做好了安排——回四川瀘縣的老家,種橘子。
今天,在他摯愛的這片土地上,新的家園已然葉繁果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