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偉
胡錦濤主席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中美關係走向讓世人關注。對此,美國之音中文網的評價是中美關係處於「十字路口」。確實,過去一年,中美關係衝突遍及地緣、經貿、軍事等各個層面。尤其在美「重返亞洲」戰略導致東北亞地緣均勢失衡,朝鮮半島的擦槍走火差點使整個東北亞變成火藥桶。輿論大多認為,金融危機導致中美實力對比發生變化,美國對華崛起極度焦慮而不惜以高調的地緣圍堵遏制中國。
拿經貿關係開刀損兩國利益
圍堵也好遏制也罷,都是美國缺乏對華戰略思路所致。熟悉中美關係的人士皆知,從克林頓到小布什時期,中美關係的癥結大多集中於意識形態領域。經貿衝突固然存在,但也是中美關係的潤滑劑,就像佐利克所言,中美是利益攸關方。正因為如此,中美密切的經貿聯繫化解了中美意識形態層面的結構性矛盾,形成了小布什時代中美系統化的戰略性對話機制。反觀奧巴馬時代,中美經貿衝突反而佔了上風,尤其在金融危機之後,人民幣匯率成為中美矛盾的關節點,並由此對華展開了頻繁的貿易制裁。以對華貿易逆差為武器,威逼人民幣升值,製造貿易壁壘,成為奧巴馬政府對華關係的主旋。
拿中美深入融合的經貿關係開刀,無疑是割裂中美之間的利益攸關紐帶,對中美關係造成了傷筋動骨的影響,由經貿到地緣到軍事,正應了一句老話,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所以,中美關係不怕競爭,也不忌諱矛盾,但要明確中美兩國的共同戰略利益所在,對於兩國的利益交集,應該秉承最基本的底線。
過去一年,奧巴馬政府的對華策略是:一方面是迎合國內勞工團體的利益和基於選舉政治的需要,拿美國對華逆差說事,濫用人民幣匯率議題,製造中美貿易爭端;另一方面,忌憚中國崛起,政策思路紊亂,利用G20峰會平台彰顯美國影響力,壓制中國。前者,導致奧巴馬政府損害中美利益基礎;後者造成了美國氣量狹窄。正如11日路透社所評論的那樣,奧巴馬拚命想奪回中美關係的主導權。遺憾的是,在金融危機的陰霾之下,美國在G20峰會上不僅未能壓制中國的風頭,反而使美國成為世界主要國家側目的對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官員埃斯瓦爾.普拉薩德認為,美國一直都想在G20峰會上奪回經濟話語權。但是「中國成功地將注意力從人民幣和貿易政策上挪開了。」
美應放棄遏制中國重回理性軌道
由於經貿關係是中美兩國的戰略根基所在,美國製造一些貿易問題不足為奇。但是,美國將貿易「問題」無限放大為「主義」,這就使得中美關係走進了死角。問題是,金融危機時代,美國經濟恢復勢頭並不強勁,而且自私的量化寬鬆政策傷害了全球經濟。與之不同的是,中國對陷入主權債務危機的歐洲施以援手,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故而,奧巴馬政府對華的不當貿易策略,不僅傷害了中美兩國關係,也造成了美國在全球範圍內的公信力下降。更重要的是,在中國持續加持美國國債,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穩健升值的情境下,美國對華的貿易指責已經變得不值一駁。
奧巴馬的前任,像克林頓和小布什,每當中美關係出現地緣戰略衝突和軍事上的擦槍走火時,他們採取的是用中美經貿上的戰略互利性去化解。相反,奧巴馬則激化中美經濟矛盾,搞到不可調和時,再以地緣戰略圍堵(重返亞洲)和軍事威逼(強化美日韓軍事同盟)進行火上澆油。
好在中國對美國在東北亞的耀武揚威表現出足夠的理性與克制,中美關係因胡錦濤主席訪美又重回理性軌道。不過,從美國防部長蓋茨訪華,美國政媒緊盯中國隱形飛機的焦灼目光看,美國對華還沒有正確的戰略應對之道,奧巴馬政府依然困窘於憂慮中國崛起的窠臼中。
如何使中美關係走入正軌,因應中國的崛起,實現中美利益攸關基礎上的雙贏,是奧巴馬面臨的重大課題。事實上,不管美國承認與否,不論奧巴馬願不願意,調整對華戰略,都是當務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