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一個十年
吳建民 歐洲科學院院士、副院長 歐亞科學院院士
四、新能源革命、新產業革命和新的生活方式革命蓄勢待發
推動這三大革命的動因主要有兩條:
一是一批發展中國家在崛起。當今世界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國家,有中國、印度、東盟、巴西、墨西哥、南非等,這些國家的人口佔到全球人口的一半。佔世界人口一半的國家在崛起,這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今天世界的發展模式,工業化、城市化以及生活富裕起來人們的生活方式,都是發達國家創造的。西方發達國家在崛起的時候,他們的人口有限,幾千萬,充其量幾億,他們有著全世界的資源可以支配,所以在當時他們那種發展模式、生活方式是可以持續的。但是到了今天,佔世界人口一半的國家在崛起,能源、資源的瓶頸就突出了,要克服瓶頸必需依靠科技革命。
二是氣候變化的挑戰要求人類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人類生存所能允許的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最高為550PPM,今天已經突破了390PPM,而且每年都在上升。世界各地極端災害性的天氣頻頻出現,人類已經深切感受到了氣候變化的嚴重後果。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正在成為人類一項越來越緊迫的任務。這兩大動因正在推動著上述三大革命的到來。
能源革命首先是要大大提高化石能源的利用率,因為在今後幾十年裡,人類主要還得依賴化石能源,但其利用效率必須得提高,這方面的潛力是巨大的。與此同時,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將會在今後十年裡有新的發展和飛躍。能源一變,必定帶來新產業的革命。與此同時,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會發生革命。因為發達國家所發明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續的,必須經歷一場革命,走向可持續的生活方式。一切浪費資源、無法持續的生活方式都會走向滅亡。
四大潮流相互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第一、第二、第四大潮流是相互促進的,和平、發展、合作的潮流有利於新興大國的崛起和三大革命的推進,新興大國的崛起和三大革命的推進反過來又會增強和平、發展、合作的潮流。第三大潮流是一些地區出現動盪,發生局部戰爭的主要根源,這個潮流本質上看,帶有鮮明的舊時代的烙印。處理得好,可以對這一潮流的發展有所遏制,處理得不好,對另外三大潮流會帶來不利的影響。
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這四大潮流在今後十年意味著總的國際形勢對於中國推進現代化事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有利的。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將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兩個「始終不渝」說明,我們國家是順應世界潮流的,與此同時,我們在利用世界潮流為我們提供的戰略機遇期發展自己;另一方面,中國的崛起又會增強和平、發展、合作潮流的勢頭。我們也必須看到,事情總有兩面,隨著中國的崛起和全球力量對比的變化,世界上有一部分人對中國的疑慮、擔心、恐懼也在上升,各種不同形式的中國威脅論還會不斷地出現。國際關係正處在一個深刻地調整過程之中,新興大國的地位將會逐步上升,在國際關係中的份量也會逐步增大,而有些國家的地位則會相對下降,在國際關係中的影響力也會有所減弱。這樣一個深刻變化的形勢,必定會使西方世界的有些人產生強烈的失落感,認為今不如昔。他們的這種情緒,對他們的外交行為會產生影響。因此,今後十年我們面臨的挑戰、難題,會比過去十年更多,中國的崛起將會走過一條荊棘叢生的道路。對此,我們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為了用好新世紀第二個十年給我們提供的戰略機遇期,我以為,以下幾點很重要:
一、正確地認識世界,正確地認識自己。
中國的歷史和世界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只有在正確認識世界,正確認識自己的時候,才能制定正確的方針,取得大的進步。反之,則要摔跟頭,吃大虧。正確認識世界,我以為包含以下幾層含義:
一是認識世界的大潮流,特別是時代變了,時代的變化是國際關係中最大的變化。
時代之所以會變,這是由於全世界人民,包括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奮鬥的結果。今天的世界雖然還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是總體看,比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的世界進步了很多,世界的變化使得我們有可能一心一意搞建設,使得我們有可能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發展同世界各國的關係。否則,我們過去三十多年的大發展是不可能實現的。
二是我們所面臨的安全形勢是戰爭與革命時代不可同日而語的。
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直到改革開放前,我們曾經受到美國和蘇聯的直接威脅,當時中國外交的目標是求生存。今天的情況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中國外交的目標由求生存轉為求發展。之所以變,是因為我們面臨的安全形勢跟過去不一樣了。當然,今天的世界還很不安寧,存在著不少傳統的安全威脅和非傳統的安全威脅,我們絕不能掉以輕心。但我們也不應當誇大這種威脅,看不到我們的安全形勢比過去有了很大的改善。
三是現存的國際秩序只能逐步改良。
我們在起來革命的時候高唱國際歌:「把舊世界打得落花流水。」這是在戰爭與革命時代的口號,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今天的世界秩序,雖然存在著不少不合理的地方,但是總體看,我們中國和其他新興大國是現行世界秩序的受益者。當然,改革現行世界秩序是必需的,但只能循序漸進,不應當引起大的動盪。(三之二,明天續完。本文標題為編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