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何凡 北京報道)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宋泓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美對華高技術產品的出口管制,略有出現加快放寬的跡象。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此次訪美,不僅促成了中美多領域經貿合作項目,也進一步推動了上述進程。不過,美方在軍用及軍民兩用品領域的對華出口依然有較大顧慮,預計未來一段時間中美高科技領域合作的主要領域將集中於清潔能源、環保技術、公共衛生等。
管制清單產品 中國多能自創
宋泓指出,「冷戰」意識形態遺留下來的美對華貿易制裁法案,並不利於美國企業與經濟發展,但美對華出口產品管制,短期內發生根本性、全面調整的可能性不大。不過,美放寬對華高科技出口管制,略有加快步伐的跡象。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近年來中國注重產業結構升級,自主研發技術能力逐步增強,已握有越來越大的主動權。「對於以前美對華出口管制清單上的不少產品,目前中國自身已實現製造能力;即便美方放開限制,中國還要綜合考量是否有進口需要。」
二是發達國家之間存在的競爭,客觀上對美國放寬管制起到促進作用。「很多從美國較難進口的產品,中國完全可以從其他國家與地區進口,而由此失去獲利機會的是美國自己。」
三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美國為實現經濟快速復甦,很可能在本國赤字巨大、具有技術出口能力的基礎上,在放寬出口管制方面作出更多考慮。
對華貿易逆差 逼美放寬限制
中國商務部最新數字顯示,中國2010年進出口貿易近3萬億美元,順差總額僅1,831億美元,其中對美順差達1,813億美元。中國貿易順差的99%是與美國貿易中產生的,除對美外,中國貿易順差近乎為零。按西方經濟學原理,貨幣問題可能影響一個國家的整體進出口貿易狀況,但如果整體狀況基本平衡,僅與個別國家之間存在較大的順差或逆差,便是雙方貿易結構、管控及自由化的問題。
宋泓指出,目前中美貿易順差的最主要原因,在於全球化背景下兩國經濟發展所處階段及在全球分工體系所處位置不同。中國是全球製造、加工中心,而整個美國的經濟發展處於「後工業化」階段,將製造業轉出後,以發展服務業為主,但其服務貿易的盈餘不能補充其在貨物貿易的赤字。
此外,美國去年12月修訂其貿易便利政策,共有164個國家享受到美國貿易優惠政策。但作為美國第三大出口市場,中國卻被排除在此行列之外,這有悖中美貿易依存度日漸提升的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