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月24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專一」台海 已歷28春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1-2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李非堅持在兩岸問題研究上秉持客觀嚴謹的態度。香港文匯報記者林舒婕 攝

 從1983年進入當時的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攻讀碩士至今,李非投身兩岸經濟領域研究足足28年,當年與他一道起步的同好,迄今浸淫此間的所剩無幾。「很多人覺得台灣太小了,彈丸之地不足以作為區域經濟學研究的方向,遂轉向亞太經濟,我可能是比較『專一』的一個。」

 李非很早便有機會接觸有關台灣的資料,對台灣的了解較同齡人更深一層,後來選擇這個領域持續發展也就順理成章。「現在的觀念是分工越來越細,但上世紀80年代要在台灣研究領域深扎根,聽起來是很不可思議的。」

謹記「大樹理論」 扎根研究

 在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大樹理論」是每一個學生都必須謹記於心的。李非說,自己從一入院起,便記下「台灣研究是一棵大樹,樹根深才不容易倒掉,頂冠才能枝繁葉茂」的教誨。

 在李非看來,兩岸關係20多年曲曲折折,但緊張時雙方需要互相了解,緩和、改善了就更要了解。「尤其經濟領域,課題越做越多。」

 他猶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兩岸學者剛剛開始接觸,受到各自意識形態的影響,研討會往往演變成互相批評指責。「我們批評他們政策不開放,他們批評我們政策保守。」李非說,從學者交流就可以推論,「擱置爭議」是需要怎樣包容的胸襟和眼光才能實現。另一方面,近10年來,隨著兩岸交流日益頻繁,信息來源更充分、透明、公開,決策層對學者觀點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這一點上,李非深有體會。

 近兩個小時的採訪過程中,涉及到幾十個經濟數據,李非都信手拈來,無需停頓思考。李非說,「不僅是兩岸經濟,世界各國的經濟指標我都喜歡搜集研究對比。」

相關新聞
深圳至中山通道納粵「十二五」規劃 (圖)
神州視點:港航運業保優勢 須勤練「內功」 (圖)
話你知:深中通道早在06年提案 (圖)
廣州至珠海城軌6月可通拱北 (圖)
橫琴或較特區更特 (圖)
粵港合作協議落實手續須簡化
ECFA大展鴻「兔」兩岸經濟正和博弈 (圖)
「專一」台海 已歷28春秋 (圖)
惠及「三中」群體 兩岸仍需檢討 (圖)
李非個人小檔案 (圖)
溫總河南調研 部署抗旱保豐收 (圖)
農民年前忙澆灌 山西動員全民抗旱
山東旱情持續 部分地區200年一遇
氣象災害 中國年損糧食千億斤
粵32市縣續拉寒冷警報
閩35黨委發言人公開電話
69小時降雪凍死作物 浙江蔬菜價格倍漲
冰如利刃 (圖)
上海再有高層公寓失火
滬粵刷卡中斷 銀聯致歉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