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曉靜 北京報道)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近日接受《人民日報》專訪時稱,中國雖連續七年增產,但每年因氣象災害損失的糧食多達1,000億斤,且隨著能源資源價格的不斷上漲、勞動力成本的逐年增加,推動了糧食生產高成本時代的到來。
糧食生產高成本時代到來
不過危朝安表示,從長遠來看,只要不發生流域性的特大洪災、乾旱及光、溫災害,實現糧食持續穩定發展是有條件的。
他說,雖然城鎮化發展、糧食深加工對糧食需求的增加都將導致糧食整體供大於求的情況不再存在,但中央支持糧食生產持續穩定發展的政策框架基本形成,且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制定的一系列強農政策,對調動農民務農種糧和地方政府重糧抓糧積極性至關重要,是促進糧食生產發展的重要保障。此外,科技支撐能力的穩定提升亦將給穩增產帶來保障。
對於「十二五」期間的糧食生產,危朝安表示,中國糧食生產要穩定發展將面臨多層問題和挑戰。「十二五」期間,糧食生產要在確保總量平衡的同時,更加要注重結構平衡,尤其是增加市場緊缺品種的生產和供應。目前,稻穀、小麥、玉米三大糧食品種自給率已達到100%,但粳稻供求偏緊,預計2015年粳米需求量將增加250億斤以上,供求矛盾突出。此外,大豆缺口亦較大,2009年進口大豆4,255萬噸,預計去年進口超5,000萬噸,自給率僅為30%左右。
危朝安稱,「十二五」期間,中央將進一步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糧食單產、優化品種結構,且重點要確保水稻、小麥、玉米三大品種的完全自給,努力把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10,800億斤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