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兩岸經貿論壇期間,李非在中央電視台擔任評論嘉賓。 香港文匯報福建傳真
記者:2010年台灣經濟增速超出預期,達到9.98%,就業率等多項經濟指標也呈現抬頭之勢。但表現在年末「五都」選舉選票上,國民黨總得票率卻遜於民進黨,經濟對政治的拉抬作用未如預期樂觀。面臨2012台灣地區領導人大選壓力的馬英九,是否會因此有所保留?
台經濟成果 民眾難分享
李非:台灣經濟復甦增長近10%,是26年來最好的一次,但為什麼選舉時民眾還不滿意?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台灣經濟發展的成果不是由台灣民眾分享,過於集中在達官貴人、大型企業。
客觀分析,台灣經濟的起飛、發展,都在國民黨執政時期。民進黨執政8年,台灣經濟下滑已是不爭的事實。但目前台灣民眾特別是「三中」群體(中小企業、中下層民眾和中低收入群體)並沒有充分感受到兩岸交流帶來的實惠。這是馬英九政府眼下需要改善的問題。
另一方面有人提出,近兩年來大陸赴台經貿考察團很多,也簽了很多合作意向、協議,給了很多實惠。但是由於大陸在做法上過於講究形式主義,所謂意向,最終落到實處的究竟有多少?是否有專門的部門跟進?不得而知。
兩岸互信的建立,共識的擴大,需要一個逐步累積的過程,應當說,經過3年的穩定增長,兩岸之間已經建立很好的互信基礎。但口惠實不至的做法,很可能輕易推倒辛苦建立起的信任感。能做到的才簽,做不到就不要簽,這是基本的原則和態度。
承上所說,台灣的主流民意決定了台灣的政治趨勢走向,決定了執政黨的決策。在2012大選之前,台灣當局的兩岸政策會更加謹慎。儘管政治、軍事談判不大可能有貿然舉動,但經濟交流和互動,是符合主流民意的。一部分利於民眾的開放政策,還會順水推舟地陸續出台。
儘管「五都」選舉時經濟表現暫時沒有為國民黨帶來預想中的拉抬作用,但可以肯定的說ECFA的效應,在2011年將會進一步顯現,除了宏觀經濟數據,在就業率等相關領域上的良性影響也會逐漸發酵。對於後ECFA時期台灣經濟發展,馬英九政府應當有理性預估,只有持續推動兩岸經濟交流的通路,才能進一步壯大這份成果。
台企本地化 服務業優選
記者:根據商務部公佈的數據,目前在大陸投資的台灣企業約有8.3萬家,協議金額超過500億美元。從2008年開始的台商第四波「登陸」潮,是否在後ECFA時代迎來一個關鍵節點?
李非:在大陸經濟快速發展的磁吸效應和ECFA的雙重加持下,第四波台商「登陸」的高潮很有可能提前到來。台商為進一步降低代工成本,將繼續不斷地轉移島內生產基地,擴大在大陸的生產。不僅台灣傳統產業進一步加快外移的步伐,高科技生產廠商也將大量前往大陸地區設廠,外移產能。
在投資層面,東南沿海地區與台灣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逐步縮小,台資傳統產業在沿海地區的生產成本明顯增加,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投資門檻越來越高,開始面臨新的抉擇:一是繼續向生產成本相對低廉的內地轉移,延續企業的生命周期:二是進行產業升級或企業轉型,從事高科技產業或投資服務性行業。
我認為,隨著台商製造業投資日趨成熟,服務業將是未來熱門領域。島內研發基地正加速向大陸轉移,許多知名企業紛紛在大陸籌設研發中心、IC設計中心及軟件開發基地,利用大陸軟件人才,開發設計新產品,提供生產性服務。此外,零售業、物流業、房地產業、金融業、保險業、證券業、電信業、醫療業、專業服務等服務行業的投資也將逐年增加,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將成為台商投資的重要行業。
做大「蛋糕」 香港更受益
記者:我們注意到近一年來,香港與台灣之間的交流十分熱絡,先後有貿發局駐台灣辦事處、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等平台成立。但憂心香港邊緣化的聲音卻一直存在。您認為,在全新兩岸格局下,香港的轉型方向何在?
李非:港澳一直是兩岸關係的一個中轉站,兩岸「大三通」以後,港澳與台灣的關係需要轉型。但香港的中轉角色也不是完全淡化,應該淡化的只是基本生產要素的中轉站角色,加強兩岸的資金技術研發等高層次的服務領域的中轉角色,成為台商進軍大陸的「橋頭堡」。
首先,港澳可以為台灣中小企業提供人力方面的補充。台灣的中小企業大多在人力方面有所欠缺,如果要往大陸方面的話,可以借助港澳方面的人才。畢竟港澳方面已經有相當成熟的人才和經驗了。
其次,中小企業通過港澳這個平台可以搶先一步到大陸發展。因為ECFA開放是一步一步進行的,但有些要素CEPA已經有了,企業借助港澳這個平台,可以快人一步,搶佔大陸商機。
事實上,兩岸大三通後,香港的份額看似縮小了,但是「蛋糕」做大了,香港從中獲得的總量實際上比原來也更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