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二翻開文匯報看自己的專欄時,大吃一驚,因為發現我犯了一個「離譜」的錯誤。上期我說《香港粵劇敘論》的作者黎鍵先生提及古曲《杜秋娘》在早期粵劇演出是用作婚宴場口的,但粵劇樂師卻認為說法有誤,指《杜秋娘》是不會用來伴奏喜慶場口的。粵劇人物中有杜麗娘、杜十娘,卻沒有「杜秋娘」,「杜秋娘」其實是「柳青娘」之誤。《柳青娘》是一首各地戲曲常常會用到的古曲,就因為這樣普通的一首樂曲,在粵劇研究中竟然找不到資料,所以我才會把文章的題目擬訂為《粵劇研究貧乏》。至於我為何把「柳青娘」變作「杜秋娘」,至今也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向讀者道歉,並重申我的一項主張—「盡信書不如無書」。
上星期也曾預告今期會討論「第一個香港男女同班粵劇團究竟是哪個劇團」。為甚麼會拿這個題目來討論呢?因為在《香港粵劇敘論》的第十四章,黎鍵先生提出第一個香港男女班是由薛覺先組成的「覺先聲男女劇團」,原文是這樣的:「在1933年,香港高陞戲院經理陳維周通過羅文錦爵士向當時的港督提出,要求取消粵劇不能男女合班的禁令,結果獲准。於是,香港首個男女班便於是年出現。第一個香港男女班便是由薛覺先組成的,班牌為『覺先聲男女劇團』,擔綱者是薛覺先本人及夫人唐雪卿,合演的有陳錦棠、小珊珊、新周瑜林、林坤山、薛覺明等。」
黎鍵先生的說法比較特別,因為普遍認為1933年秋天,香港總督貝璐取消不能男女合班禁令,「太平劇團」的班主源杏翹把握時機,從廣州禮聘譚蘭卿來港加盟,組成香港第一個男女班。年前,源氏後人把太平戲院的藏品捐贈給香港文化博物館,我在捐贈儀式的展覽品中親眼看過聘書,所以一直認為香港第一個男女班應該是「太平劇團」。
由於存在兩種說法,我不能不多搜集其它的參考資料,以確定哪一種說法比較可靠。根據前年出版的《真善美:薛覺先藝術人生》一書刊載的「薛覺先粵劇目錄」記載,薛覺先在1933年9月曾和唐雪卿同台演出,為香港警員後備隊義演籌款;九月後,組成「臨時覺先聲男女劇團」,上演劇目《陣陣美人威》、《滴酒穿煲》、《花木蘭》和《雙鎖山》,合演者有唐雪卿、陳錦棠。根據這段資料,黎鍵先生的說法似乎可以成立。 ■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