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國人民銀行總部大樓大廈外觀。 美聯社
康宏証券及資產管理董事黃敏碩
中國人民銀行於3月18日宣佈再次調高內地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經過此次上調後,內地大型金融機構的準備金率創出高達20%的歷史高位;在如此高的準備金率下,大大降低了市場貨幣流通的乘數效應,央行傾向於從數量上收緊市場資金,曾經解釋過當中原因,在於若然央行落實長遠的加息政策,第一,這很可能會加速熱錢流入,第二,加息會即時影響了內地商業銀行的盈利水平,和製造問題貸款增加的問題。
事實上,現時內地資金氾濫嚴重,觀察數據,從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裡,國內的廣義貨幣M2對GDP的比重由1.4倍上升至1.82倍,達到73萬億元人民幣水平,而這龐大的廣義貨幣主要是由國內的儲蓄建構起來,同樣造成龐大的通脹壓力。
直至2010年末,中國外匯儲備餘額為28,473億美元,同比增長18.7%。人民銀行的資產負債表顯示,2010年末,央行的總資產為25.93萬億元,而自有資金僅為219.75億元。首先,人民幣升值,意味央行持有的外匯資產持續貶值,以約20萬億元的外匯資產計算,人民幣兌一籃子貨幣每升值1%,央行的外匯資產便會面臨約2,000億元人民幣的虧蝕。
另外,由於央行的自有資金少,在外匯儲備增加的同時,需要通過發行央票和上調準備金率等方式以平衡資產負債表。明顯地,央行的主要資產為外匯資產,例如歐、美、日的債券等,但其負債則為國內的人民幣債務,隨著金融海嘯後,發達國家相繼調低利率至歷史低位,央行的收入大幅減少。這很可能也是央行在現時通脹威脅下也不隨便加息的原因,因為上調人民幣基準利率,意味央行需要支付的人民幣息率提高,在收入處於歷史低位的情況下,央行不便增加支出。資產面臨貶值、收益率也低於債務所需要支付的息率,龐大的外匯儲備成為央行的包袱,局限了人民銀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的決策。
存款準備金率尚未見頂
不過,即使存款準備金率累創新高,隨著通脹持續上升,顯示出提高準備金率並不能真正起到對抗通脹的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存款準備金率幾乎已經到達上限。內地商業銀行的存貸比上限為75%,而基本上,大部分銀行的存貸比已經接近上限水平,即是說,準備金率的上限為25%。但是,若把準備金率提高到25%,銀行很可能會面臨嚴重的流動性風險,所以,準備金率在23%以下已經算是極限,央行再度使用準備金率作為調控的主要工具將會變得十分限制。
在此情況下,若通脹壓力持續,人民銀行需要從加息或人民幣升值間作出抉擇。二者選其一,相信,人民幣升值帶來的正面效應較多:首先,沖銷通脹;二,提高國內需求,增加進口有利平衡巨大的貿易差額,把政策主導回歸到市場主導,減少資源錯配;三,幫助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提高非貿易品價格,引導資金流入服務行業。
出口商轉型內銷仍樂觀
事實上,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及投資面臨持續的相對貶值已經是一個趨勢,十多年來維持巨額資本流入和外貿盈餘,造成了嚴重的外部失衡,在龐大數額不斷累積的情況下,相對價值下降是不能避免的現實,在這個趨勢下,原本助長中國外儲的貿易企業將會因為本國貨幣升值而面臨虧損,但若升值幅度和國內貧富差距收窄,出口商轉型內銷仍然存在光明的前景。人民幣升值並不會為中國經濟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相反,保持人民幣升值是促進國內經濟改革的重要歷史進程,順之有益,違之有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