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3月29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3張中國少年照片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3-2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四川鎮石馬小學貧困學生。 作者提供圖片

施薔生

 近日內看到的3張中國少年照片,像走馬燈似地在我腦海中不斷閃現。

 第一張照片(圖)是在元月22日中午、上海華僑基金會福美專項基金舉行的13個「愛心媽媽」與四川鎮石馬小學貧困學生「愛心結對」的活動上看到的。這是一張13個山村孩子穿著嶄新的羽絨服和鞋子,在學校裡拍的照片。他們身上所穿的羽絨服和新鞋,是福美愛心媽媽夏楠,牽掛大巴山裡石馬小學那些衣著單薄的孩子們,特意給他們寄去了防寒的冬衣。這張照片讓所有具有愛心的人感慨萬千。剛從當地探訪歸來的志願者董媽媽動情地說:「孩子們的笑容難得一見,嶄新的衣鞋對他們意義不一般。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對我們來說是那麼簡單而又卓有成效。」七天裡的翻山越嶺,貧困孩子的家境超出了董媽媽的想像。他們大都是屬於生而不幸。有的剛出世,就失去父母的關愛。有的剛正上學時,親人離去。他們大多來自農村,家境貧寒、生活困難。他們應該同正常少年兒童一樣,有父母的愛,有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在同一片溫暖的陽光下,他們多麼渴望能有一雙熱情的手,攙扶他們蹣跚的腳步;多麼渴望能有一束陽光,來溫暖他們孤獨的天空;多麼渴望能有一盞明燈,來照亮他們身邊的旅途。

 第2張照片是春節期間、掀起的「微博打拐」浪潮中看到的。這是2月9日刊登在網絡上的「打拐」首個奇跡:2月8日下午,彭高峰終於在深圳當地警察的協助下,找到失散近3年的親生兒子。圖片上父親高興異常,而抱在手中的孩子還是一臉茫然。「微博打拐」熱潮,是由我國著名學者發起、眾多名人和網民踴躍參與的一場社會自救行動,彰顯了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公眾積極關心公共事務、主張社會正義的民間力量的又一次集聚,弘揚了對建設和諧社會、公民社會的十分有利和可喜可敬的社會風氣。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市化的加快及貧富差距的加大,據國家民政部有關官員預計,目前中國實際處於街頭生活狀態的流浪未成年人數量約在100萬到150萬人之間。截至2010年年底,全國共破獲拐賣兒童案件5900起,解救被拐賣兒童9388人;打掉犯罪團夥3573個,刑事拘留拐賣犯罪嫌疑人22511名。

 而第3張照片,則是在去年參觀土山灣博物館時看到的。這是由12個中國孤兒組成的「土山灣孤兒工藝院鼓號隊」。他們穿著統一的演出服裝,前面的5個在擊鼓,後面有4個吹著小號,兩旁各站著一位指導洋修士。土山灣孤兒院,是在清同治三年江南教區徐家匯耶穌會創辦的孤兒院由董家渡遷入新址而發展起來的。該院佔地近85畝,有平房、樓房共34間。專門收養6—12歲的男孩。到1934年(民國22年)時,已收容孤兒2000餘人。孤兒年滿12歲就開始學藝,6年畢業後,可留院工作或外出謀生。該院初設鞋作和木工2個部門,後擴展到五金、照相、印刷、繪畫、彩繪玻璃等部門,並逐漸形成土山灣工藝品廠,是當時著名的天主教工藝品生產單位,產品暢銷國內外。

 這3張照片,反映的人物都是中國的少年,隨著時間和地點的變遷,人物的命運有著迥然不同的遭遇,但少年的成長環境與社會興亡、國家盛衰都有著密切關係。梁啟超先生的「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等精闢之語,時隔111年,仍然有著十分現實的重要警世意義。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曾在2009年11月20日的國際兒童日、《兒童權利公約》通過20周年紀念日題詞:「兒童是我們的未來。我們必須為世界每一個兒童的健康、教育、平等和保護而努力。」今年是兔年,更容易讓人們聯想到活潑可愛的童年,因而對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格外關注。

 美國專家曾經寫過一本書《緊急動員,拯救文明》。如今,廣大中國網民在著名學者帶領下掀起的一場「中國式的拯救流浪兒童」的緊急行動,許多懷有關愛之心的人士投身於援助貧困山村的孩子事業,把孩子帶回家,讓社會充滿愛,還少兒快樂童年,使學生進入課堂,已經形成一種崇高的社會使命。願少年中國帶來和諧與歡笑,充滿希望和光明。

相關新聞
新世代求醫有法 (圖)
成人口吃治療 (圖)
以增髮轉新裝 (圖)
中醫心理治療 (圖)
口吃特徵:
歷史與空間:一九一七年張勳復辟之一地雞毛 (圖)
古典瞬間:古代中日間的暗爭面子
亦有可聞:清明與寒食本不同 (圖)
詞話詩說:囍宴樂隊
百家廊:3張中國少年照片 (圖)
翠袖乾坤:不去東京去哪兒?
海闊天空:上一代剝削下一代?
琴台客聚:遺忘了的高峰 (圖)
杜亦有道:地震記
思旋天地:「山雨欲來風滿樓」
詩幻留形:《父母心》的意義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