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妙儀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語文及翻譯學部導師
潮語文化,浩浩蕩蕩,就連去年九月出版的《牛津英漢漢英辭典》(Oxford Chinese Dictionary)也收錄了千多個近年在中、港、台、新加坡和澳門等地普遍使用的潮語,涵蓋範圍相當全面。事實上,潮語是某時某地某類人廣泛使用的日常交際語言,每一代人都各有屬於他們年代的潮語,「通俗」是最大的特色,粗俗的自也不少。香港當今流行的潮語,主要由年輕一輩使用;如果不是年輕人,要明白這些深富時代氣息、別具地方色彩和蘊含鮮明個性的語言,尚且不易,更遑論要用英語來表達。像「網購」、「房奴」、「微博」、「爆料」、「蒲」、「通頂」、「閃」,甚至只有廣東音而沒有中文寫法的hea字,用英文來表達時,又是饒有一番趣味。
慎選語體助傳神翻譯
「網購」、「房奴」和「微博」是內地新興詞語,一般用「解釋詞語」的方法來翻譯,分別譯作shop online、mortgage slave和microblog,很是恰當。不過,如果把「爆料」、「蒲」、「通頂」、「閃」,和hea這些香港年輕人既常用而通俗的詞語,以同樣方式處理,「爆料」會是announce、reveal等,「蒲」是spend time somewhere,「通頂」burn the midnight oil、stay up the whole day等,「閃」leave quickly,而hea則是relax completely,雖然能夠表達出意義,卻顯示不了箇中「味道」來,實在不大妥當。漢語有雅言俗語,英語亦有正式體(formal)與非正式體(informal)、俗語(colloquialism)、俚語(slang)或口語(spoken language)。因此,如果要「傳神」地表達以上潮語,便應用對等的語體:「爆料」會是blab,「蒲」是hang out,「通頂」是be an all-nighter或turn day into night等,「閃」是jet,hea則是chill out。
潮語新詞顯各地文化
現在翻譯潮語,總會讓我想起以前在政府做翻譯時的經驗。部門由於經常要翻譯疑犯的供詞,因而輯錄了一些常接觸的口語,並提出建議的翻譯。像「大鑊」,建議譯作a serious trouble。這麼一來,如果疑犯說:「今次大鑊啦!」就會譯作I'm in serious trouble! 本來生動傳神的「大鑊」,被迫變成文縐縐的「困境」,當流氓的,說I'm in deep shit,不是更恰當嗎?
中港台潮語湧現,西方也新詞盛行,《牛津英語大辭典》(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最新版收錄近兩千條新詞,反映了金融海嘯、社交網絡和綠色概念給日常用語帶來的影響。例如defriend、hikikomori、social media、staycation、exit strategy等。defriend即unfriend,facebook的用語,意思是從朋友名單中刪除;social media是社交媒介,如facebook、twitter等;hikikomori來自日本,即有社交障礙的隱蔽青年;而staycation是stay和vacation的結合,意思是呆在家裡度假;至於exit strategy,是事先計劃好的離場方法或藉口,譯作「閃人策略」不知是否可行。還有還有,人們現在常說的「面和心不和」,英語中原來早已有frenemy,是friend和enemy的結合。
過去辭典收錄新詞的一般原則,是該詞已經通用了一段時間,詞義和使用情況均已趨穩定。像這些詞,往往出現好幾年(或更久),後來才出現在詞典中,有時難免會與社會有點脫節。反觀今天,新詞甫出現不久,已可以收錄在辭書內,當初有很多是潮語,足見潮語文化,勢不可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