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我們的聲音」為工廈藝術家留一方天空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5-0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做立體媒介的藝術家,對工作室需求中很重要一條,是能搬運大型工作裝置及材料。

 「活化工廈」政策在日前帶來的廣泛爭議,並不只是一則人們過眼過耳未必過心的社會新聞,更是香港工廈藝術家不得不面對的現實難題。政策自09年推出以來,並未有效地釋放工廈空置面積,卻反而更推高工廈炒賣價格。差餉物業估價署進行重估後,指工廈租值有7%的升幅,遠高於上年度的2%。「活化」政策雖然有助善用閒置土地、平衡社會利益,卻欠缺相應措施保障藝術家免受政策引發的投機炒賣影響。藝術家不但要面對迫遷危機,原有的藝術群落氛圍也被打散。面對工廈加租,群聚工廈的文化創意產業與藝術工作者也在以「他們的聲音」,表達對生產空間的迫切需求。今次,便讓我們與伙炭藝術村的3位藝術家一起,進一步理解在工廈租金上升和「合法性」兩大問題左右夾擊下,他們的生活與創作受到了怎樣的衝擊。 ■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失卻「合法性」便無路可行

 作為「工廈藝術家關注組」核心成員中伙炭藝術村的召集人,何文聰指出,工廈藝術家們正在面對的難題,從根本上,源於香港政府在金融經濟龍頭地位日益被沖淡、努力推行社會產業轉型過程中,卻並不了解該如何發展藝術產業。全港每年每間大學都在不斷加設藝術學位課程,但現實中,政府甚至根本不了解藝術家們的工作性質與內容,因而難以體會他們的處境和需求。像他這類做立體媒介的藝術家,對工作室的需求中很重要一條,是能搬運大型工作裝置及材料,這在任何一棟商業大廈都顯然行不通。

 何文聰認為,政府對藝術工作者面臨的諸多問題其實有好大誤會。而對藝術「生產」,更是全然陌生不理解的。「做動畫、設計的一些藝術家,也許能將studio搬進商業大廈,但我們絕對不行。」工業大廈是唯一適合他們的生存空間,因而,先不提加租金的問題,如果連使用工業大廈的「合法性」,都不能得到解決,那麼他們確實無路可行。

 「活化工廈」政策接踵引發的,是澆滅藝術家們投入藝術工作的熱情。事實上,許多藝術家都需要另一份全職工作的收入以維持租用工作室、購置創作材料等多項開銷。「現實對他們信心的打擊,會令他們產生不如乾脆放棄業餘藝術創作的想法。」而何文聰的許多朋友,也已將工作室,北上遷至深圳。

 「內地studio的空間環境,香港是沒得比的,租一間5,000呎的工作室,在香港連這樣的夢都做不起,因而這樣下去,只會令更多藝術家認真考慮撤離香港。」政府長期忽視藝術生產過程的空間需要、終將帶來惡果,而恐怕到那時,距離發展創意產業的良好愿景,香港只會漸行漸遠。正如「工廈藝術家關注組」書面陳詞中所指出,假若如今不能保證足夠的藝術生產空間,那麼他朝西九12萬5千平方米的展覽場地,也會面臨無法填滿之危險。

工廈是最後一片「樂土」

 從事電影後期製作、兼作美術、廣告等自由創作的視覺藝術家馮慶強,已在伙炭藝術村前後工作6年,其中全職創作近3年。「金融海嘯後,所幸全職做起自己的作品」,對於「關注組」對政府提出的立場與建議,他在同意與理解之基礎上,亦有自己更深一步的思考。每當他見到有評論質疑「活化工廈」政策波及各行各業、卻為何偏偏只有藝術工作者這樣呼喚政府關注,就會由衷感到時下大環境與他們所從事的創意產業之隔膜。

 馮慶強指出這個行業的獨特性:「每年香港有數以千計讀藝術科目的學生畢業,其中包括動畫、漫畫、視覺藝術等,而如果在他們投身社會之初,連一處最基本的允許他們從事創作的空間都無,談何發展?」政府對空間控制與分配的不合理,對於許多年輕藝術家而言,鴻鵠之志尚未展開,已先在天時地利上挫敗一截。「為甚麼我們做文化藝術的要講出來,要發聲?因為文化這件事短期內得不到回報,如果我們再不講,人們只會更加忽視它。太多新人需要這樣的空間、這樣一個step。」

 馮慶強稱工廈為香港的最後一片「樂土」。深圳政府會給予深圳工業園區成長下去的空間,緣何一衣帶水的香港卻難以做到?廣播電視日日都在宣揚西九充滿希望的圖景,但恰恰這種發揮「創意產業」的動力,馮慶強表示,如今他在本土並看不到。發展文化產業的基本空間,卻需要如此官方地反覆商榷,他只是不解,為何本該簡單的事,今日卻如此複雜?

 「香港從無第二個如同工業大廈般的空間,能造出這樣這一種氛圍。」在工廈藝術村,手工、短片、設計、裝置,不同門類的藝術家在這裡默默嘗試著、為未來積蓄著經驗與耐心。「也許過4到5年,他們就會尋找到屬於自己的機會,但問題是,我們的環境,能否給他們這樣一段時間與空間?而不致令他們的創作激情被加租的壓力提前磨滅。」他希望藝術家的聲音能激蕩起社會各界更多討論,令香港藝術空間,能在樓價與經濟利益相互傾軋的夾縫中,保留一片生存餘地。

加租危機近在咫尺

 與另外4位同行在火炭分租一間租價港幣6,500元studio的Casper,入伙炭工作4年左右。「活化工廈」政策對於她和她的同伴而言,無法像一條普通新聞般事不關己,工廈租金上升,對她們的生活與創作,有著切實影響。她說:「自己現在算是幸運,兩年前搬到現在這間價錢能承受的工作室,但如今整日看到,地產價格節節攀高,800呎的租金是8,000元,我們覺得很誇張,但又能體諒業主的心情,整個市場就是這樣。」

 Casper認為,制定「活化工廈」政策,政府一開始便未曾考慮,會對藝術家群落造成影響。「直到我們提出不滿,他們才意識到這件事,與我們有關。」她表示,倘若眼下的studio,租金加到8,000左右,她們是誠然無力繼續負擔的,業主也曾來徵詢她們,是否願意買下單位。「我們根本就沒有錢買,業主想賣掉單位,是人之常情,一年租約期滿後,我們或許也只能離開。」

加租危機近在咫尺,使許多像Casper這樣的年輕藝術家,必須切實考慮下一步是否要搬到更遠的地方。「在家創作是肯定不行的,而JCCAC(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那種限制較多、條例較為繁雜的空間一方面難以適應我們做大型創作的需求,另租金方面對我們而言仍舊太貴。」她希望政府能切實重視起她們這班人的基本需求,而不是一味炒高樓價、以經濟利益為政策的唯一驅動力。而她們的要求也再卑微不過:「只要撥出少少的一部分空間,讓我們能做事情,就足夠了。」

 無論是從藝術家個體命運而言,抑或是從這些聲音所牽動的香港創意產業長足發展的基本空間需求,對「活化工廈」政策之後續討論,都應當引起我們的切實重視。空間作為一種生存之本,儘管在香港要面對格外嚴峻的考驗,但至少仍可以通過引發各界關注及反思、從而制定對策,以期獲得改善提升的可能性。

相關新聞
「我們的聲音」為工廈藝術家留一方天空 (圖)
藝術家工作室 (圖)
工廈是最後一片「樂土」 (圖)
香港藝術空間,需要一片生存餘地 (圖)
伙炭藝術村 (圖)
趕走炒家,留住用家 (圖)
5月醉暖海上風情 (圖)
黑白照片中的老上海 (圖)
老上海街景 (圖)
谷文達:甚麼都被我趕上了 (圖)
與谷文達對話 (圖)
谷文達簡介: (圖)
《天堂紅燈——茶宮》 (圖)
百家廊:《紅樓夢》中女權主義 (圖)
翠袖乾坤:太冷靜,也可怖!
海闊天空:城市人落葉歸根何處
琴台客聚:三莊聯盟破裂
生活語絲:小孫子的照片
隨想國:矜 持
獨家風景:又一個時尚偶像?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