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5月7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城固家堅園更幽——話說牆壁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5-07]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雪白粉牆。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李 磷

 元末,朱元璋與陳友諒爭天下,他向石門隱士朱升請教克敵的至勝良策,獲贈「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真言。圍村是香港新界的特色建築,顧名思義,它是用牆圍起來的村莊,如錦田吉慶圍、屏山上璋圍。中國人善於築牆,我們修建的萬里長城,是地球上最雄偉壯觀的牆。

 在古代漢語中,城者,牆也。城牆上有一堵凹凸相間的牆垛,又名「雉堞」,俗稱「女牆」或「女兒牆」。原來,古代社會重男輕女,女性的地位低微,於是便將牆垛叫作女牆,宋代李誡所著《營造法式》這樣解釋:「言其卑小,比之於城若女子之於丈夫。」雉堞又名「睥睨」,有斜視、窺視、監視的意思,形容戰爭時軍人躲在後面側身偵察敵情,其狀如閨中女子倚牆探看外界一般,「猶抱琵琶半掩臉」。由於睥睨一詞略欠斯文,漸漸一切半身高的牆通稱為女兒牆。清人李漁見解與眾不同,認為女牆應為宅內的小牆,他在《閑情偶寄》中說:「予以私意釋之,此名甚美,似不必定指城垣,凡戶以內之及肩小牆,皆可以此名之。蓋女者,婦人未嫁之稱,不過言其纖小,若定指城上小牆,則登城禦敵,豈婦人女子之事哉?」

 清代以前,西方人若沿絲綢之路走訪中國,首先要穿越甘肅嘉峪關,長城便是他碰到的第一道牆。入京,分別有外城和內城。上朝,更須經過皇城和紫禁城。按照傳統禮制,京都必須設城三重,可謂城牆重重。

無牆不城

 宋代以前,城市民居嚴格實行里坊制,例如唐長安,由一百一十個坊組成,另有宮城、皇城各一以及東、西二市。長安的坊(耒+且)分大中小三種,大坊約長一千米寬八百米,中坊約長一千米寬五百米,小坊約長五六百米寬五百米;大、中坊均設十字內街,小坊只設一內橫街。東西二市各約八百米見方,皇城約長二千八百多米寬一千六百多米,宮城約長二千八百多米寬一千四百多米。這些坊、市、皇城和宮城,都用牆圍起來,皇帝一家住在宮城裡,中央政府各部門在皇城裡辦公,平民百姓全都住在不同的坊裡。手工業者則在作坊幹活,東西二市是全城僅有的兩個商業中心。當時是嚴禁沿大街開店舖的,一切貨物買賣活動必須在市集內進行(當然坊間或者允許開設小型雜貨店賣一些日常用品,不然,甚麼東西都要去集市購買,那居民生活也就太不方便了)。由於民宅建在坊內,所以在大街上只見坊的圍牆和坊門,而看不到民宅,坊門就是牌坊的前身。少數的貴族府第、官署和寺觀例外,可直接向大街開門。據研究,長安居民的生活、工作及娛樂,均發生在圍牆內的里坊。我們如能時光倒流,有幸回到唐朝繁華的國際大都會長安城,走在車水馬龍的大街上,一定大感意外。因為眼前所見,並非左右店舖林立、門庭若市的景象,僅是兩道高牆而已。

無牆不宅

 於古代眾城市住宅中,四合院為典型的代表。它是封閉式的家居,用牆壁圍起來,外牆很密實,窗戶一般只開向內院。所以生活在合院裡的人看不到外面的風光,而外面的人也同樣無法窺見合院內的情況。這表明古人非常注重家庭隱私,就算鄰居,因為各自都住在圍牆內,出現干擾對方的機會是甚微的。比較大型的住宅,除了前後分門、廳、室三進,左右還分東、中、西三院,配給不同輩份或不同性別的家庭成員使用,院子之間必定設有隔牆。成語「兄弟鬩牆」出自《詩經》,原文是「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意為兄弟之間雖然鬧糾紛,但仍會團結一致抵禦外來的欺侮;此處的牆比喻圍牆內的一家。「禍起蕭牆」出自《論語》,指禍亂發生在家裡,蕭牆即合院內當門的小牆,類似照壁。傳統的漢族社會講究守禮,禮則很強調男女有別,《墨子》就有「室高足以辟潤濕,邊足以圉風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宮牆之高足以別男女之禮」之說。可見住宅不僅注重實用,更滿足了社會道德對建築的要求。《論語》提倡「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那採取甚麼手段可有效地防範非禮於未然呢?莫過砌一道牆!人們既難以互相接觸,「非禮」的事就不易發生了。試想這樣一個圍牆處處、不可雷池半步的社區,人們回到院子裡,就有一片完全獨立的小天地。到了冬天,「各家自掃門前雪,不理他人瓦上霜」,恐怕也是一種由無奈的現實所造成的心態和行為吧。

無牆不園

 李漁論牆曰:「然國之宜固者城池,城池固而國始固;家之宜堅者牆壁,牆壁堅而家始堅。」國字從囗,即城牆之意。園字也從囗,指界牆。大凡園林,必先沿界築圍牆,然後山池、亭榭、花木。園古本稱囿,《說文》曰:「囿,苑有垣也。」《字林》解:「有垣曰囿,無垣曰苑。」垣者牆也。苑乃供帝王遊獵的專區,一般選定了地域並圈出範圍後,便沿界築牆,據為己有。並且禁止他人進入,好讓草木鳥獸自然繁衍生長。及至民間築私園,特別是在城市地疊石理水,圍牆又被賦予了兩項新功能:一為隱世絕塵;二為鬧中取靜。蓋造園者多懷歸隱山林之志,抱偏安幽居之心,圍牆既可避人耳目,又可降低城市噪音,一物兩用,實用非常。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寫道:「賈政剛至園門前……左右一望,皆雪白粉牆,下面虎皮石,隨勢砌去,果然不落富麗俗套,自是喜歡。」言下之意,文人長期受老莊淡泊無為思想的薰陶,以粉牆的純潔為雅。江南園林中的牆,通常被粉刷成白色,俗稱「粉牆」。當代學者認為粉牆似一幅潔白的宣紙,畫家在紙上作畫,造園者則在牆前構景。另園林風景如畫,容不得半點瑕疵,但如何處理園外那些令人頭痛、不美觀的東西呢?查造園有「障景」一法,圍牆這時便以視線屏障的角色站出來,問題便迎刃而解。此外牆還可以「隔景」和「分景」,行家說:「園必隔。」隔牆就園林而言,屬關鍵之事,所謂「園愈隔愈大,愈拆愈小」。隔牆若運用得當,咫尺庭園,則呈小中見大、園中有園、景中有景、無窮無盡之境。以面積不到五千平方米的蘇州網師園為例,北部梯雲室一隔,五峰書屋一隔,集虛齋一隔;中部山池一隔;西部殿春簃一隔;南部琴室又一隔。滄浪亭西有複廊,廊中央的隔牆,將全園景色一分為二,南為水,北為山;山水相依,但互不相見,很妙。中國藝術講究含蓄,而園林的含蓄就體現在粉牆上,園中四時雖爛漫,然而,圍牆卻不讓你一覽無遺。

 回顧過去各類建築場所,都以圍牆確立其佔地邊界:都市設圍牆、民宅設圍牆、皇宮設圍牆、官署設圍牆、廟壇設圍牆、陵墓設圍牆、寺觀設圍牆、學校設圍牆、園林設圍牆……牆,算得上是中國古代環境最顯著的特徵之一。

(本文及圖片由城大中國文化中心提供)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城固家堅園更幽——話說牆壁 (圖)
亦有可聞:鹿鳴宴上賦詩多
文化觀察:人上人和人下人的社會
童話
經典荷包 展傳統女紅文化精髓 (圖)
清代達官貴人專用荷包: (圖)
皇室貴族與平民荷包的分別 (圖)
百年經典荷包展
觀音文物來港弘愛傳福 (圖)
「弘愛.傳福」千年觀音文物珍品展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