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5月12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聖地豐碑一草堂(上)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5-1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詩史堂」牌匾兩側,掛有一副名聞遐邇的對聯。 網上圖片

張衍榮

 唐代詩壇,李白、杜甫堪稱雙峰並峙,一為詩仙,一謂詩聖,一個是浪漫主義的典範,一個是現實主義的代表,雖說流派各別,但無論是「主義」,是斯人,還是作品,都應該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可是,為什麼有人偏要揚李抑杜呢?

 說來不怕見笑,這謎團在我心中一擱竟是數十年,直到日前讀過李大偉先生的文章《說話的藝術》後,方才似有所破。繼而,猛地想起當年遊杜甫草堂的往事來。

 那一年,我們去成都取經,公務之餘,四川同行建議我們去「草堂」耍一耍。那時信息閉塞,我又一向孤陋寡聞,加上是頭一次到成都,一切都很陌生,因而我既不知道「草堂」是個甚,也不了解它在哪裡,更不清楚有什麼可耍的,於是便向他們請教。

 孰料,他們聽後哈哈大笑。地主們並非笑我無知,而是笑他們自以為是。笑過之後他們介紹說,「草堂」呀,是我們成都人對「杜甫草堂」的簡稱和愛稱。「杜甫草堂」又叫「成都草堂」,是杜甫晚年在成都時的故居。杜甫很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都是在那裡寫成的。至於到「草堂」去耍的意思嘛,就是說到那裡去走一走,看一看,既可以欣賞「草堂」風景,又能發一點思古之幽情,還能感受一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氛圍。

 哦!沒想到,他們這一說,竟把我說得心癢難抓!在主人們的熱情幫助下,我們很快就找了去。

 「草堂」位於成都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是一處集園林、祠宇於一身的獨特建築,佔地300餘畝,始建於公元760年春天,次年落成。

 端詳眼前這座陌生園林,思緒不禁飛向一千多年前那個遙遠的時代,一副亂世畫圖赫然在目:烽火連天,黃塵滾滾,兵荒馬亂,哭聲一片,到處都是背井離鄉、倉皇逃難的百姓……中國歷史上那場著名的「盛世」之變,彷彿就發生在昨天!

 據介紹,公元759年隆冬時節,年近半百的杜甫為躲避「安史之亂」,舉家由隴右遷去成都,投靠劍南節度使嚴武。這位因得罪肅宗而去職的「左拾遺」,在恩公嚴武的接濟下,建起了一座茅屋,時稱「成都草堂」。不過,那時的「草堂」規模有限,更談不上豪華氣派,聊可安身而已。

 從公元761年到765年,詩人在此居住了將近4年,夙夜憂歎之餘,秉筆濡墨,賦詩著文,將入川途中所見所聞一一記述,為朝廷「拾遺」,替蒼生傾訴,僅詩作就寫下240多篇,其中不少精彩之作堪稱千古絕唱,草堂因而被後人譽為詩壇「聖地」。

 公元765年,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了唯一依靠,只得攜家離去。杜甫離開成都後,草堂隨之荒廢傾頹,以致不存。

 這就是說,眼前之「草堂」,實乃後人為紀念杜甫所建。

 唐末五代,前蜀宰相、著名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依據杜甫詩中的描繪,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又多次修復,其中最大的兩次重修,一在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一在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這兩次大修,既完善了佈局,又擴大了規模,紀念性主題被進一步突出,而作為居所的「草堂」,則只剩下一點象徵意義。由此可見,此「草堂」,非彼「草堂」也。

 後人興建的這處紀念性建築群,採用傳統的中軸線佈局,由前至後依次建有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少陵草堂」碑亭等。溪流環抱,綠樹成蔭,小橋、流水、梅園、竹林彼此交錯,春蘭、秋菊、夏荷、冬梅相互點染,樓宇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舊居風貌與文化景觀渾然一體。

 我們從「草堂」院門拾級而上,只見門楣上方有銘匾一塊,那遒勁有力的「草堂」二字,乃果親王(雍正之弟)手筆。兩側的對聯「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則是杜詩中的句子,指「草堂」所在。「萬里橋」之名,典出諸葛亮送費褘出使東吳時「萬里之行始於此」的感慨,「草堂」處於該橋之西;「百花潭」現名「龍爪堰」,「草堂」位於此潭之北。

 進門便是「大廨」。所謂「廨」,是古代官吏辦事的地方,相當於現在的辦公室。因杜甫曾做過左拾遺和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人出於尊崇,就替他建了這麼一個撐面子的場所。「大廨」為通堂式敞廳,高朗明亮,氣勢不凡。廳中的杜甫塑像,面龐清,身材精瘦,形銷而骨立,塑像以誇張的藝術手法,表現詩人飽經憂患的一生。「大廨」內掛有葉劍英撰書的題詞:「杜陵落筆傷豺虎,愛國孤宗薄鬥牛」,則是對杜甫憂國憂民赤子情懷的高度讚譽。藝術家塑像和元帥題詞,彼此呼應,相得益彰,堪稱不謀而合。駐足凝視,屏息諦聽,耳畔彷彿迴響起詩人那蒼老悲涼的歎息聲,「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

 穿過「大廨」,走不多遠,就來到「詩史堂」。唐詩在真實、廣泛、深刻地反映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歷史方面,杜詩首屈一指,因而杜詩歷來有「以詩證史,以詩補史」的說法,故被譽為「詩史」。後人為頌揚杜詩的這種歷史貢獻,就興建了這座樓宇並命名為「詩史堂」。

 「詩史堂」是杜甫草堂的主體建築,面積也最大,佔地百餘平方米,雖然也是過廳式,但與「大廨」明顯有別:廳前後除中部留為進出口外,其餘部分均以磚砌成半樁台,之上再以花窗作裝飾性封閉,追求「同中求異」的藝術效果。

 「詩史堂」牌匾兩側,掛有一副名聞遐邇的對聯:「地有千秋,南來尋丞相祠堂,一樣大名垂宇宙;橋通萬里,東去問襄陽耆舊,幾人相憶在江樓?」

 此聯以杜甫的文章道德比諸葛亮的文治武功,頌揚杜甫像諸葛亮一樣英名永垂天地,表達了對杜詩成就的崇敬和追懷先賢的情感。

 原刻署名為清代四川總督丁寶楨,但據陳月舫先生(四川省文史館館員)考證,聯文實由丁之幕僚沈壽榕、彭毓崧合撰。

 光緒年間,丁寶楨遊覽「草堂」,囑幕僚沈壽榕代製佳對。沈氏撰好上聯,一時竟未能擬出滿意的下聯,而在場的彭毓崧卻出口成章,輕鬆對就下聯。沈、彭合撰的楹聯受到眾人交口稱讚,丁大喜,即令刻製,並賞署官諱,懸掛於「草堂」。沈、彭合撰對聯的事傳誦一時,成為「草堂」楹聯的一段歷史佳話。

 原刻因兵燹毀於民國初年,新中國建立後,由著名書法家、中央文史館副館長葉恭綽先生補書,重刻後懸掛於堂前。

相關新聞
百家廊:聖地豐碑一草堂(上) (2011-05-12) (圖)
翠袖乾坤:喜慶中那一點紅 (2011-05-12)
海闊天空:悉尼開車樂 (2011-05-12)
琴台客聚:收買人心 (2011-05-12)
杜亦有道:十年未晚 (2011-05-12)
隨想國:持續不斷 (2011-05-12)
獨家風景:想起戴妃 (2011-05-12)
百家廊:一個人的祖國 (2011-05-11)
翠袖乾坤:鄭中基為何高調拖大肚女友出巡? (2011-05-11)
天言知玄:溫總的夫妻相 (2011-05-11)
琴台客聚:對歷史的寬容 (2011-05-11)
生活語絲:現代戰爭 (2011-05-11)
隨想國:義工勢力 (2011-05-11)
路地觀察:影人北上的影響 (2011-05-11)
百家廊:城市的名片 (2011-05-10) (圖)
翠袖乾坤:母親的火水爐 (2011-05-10)
海闊天空:令出多爭有污法治 (2011-05-10)
琴台客聚:徐速與病魔搏鬥記 (2011-05-10) (圖)
杜亦有道:鄧麗君新訊 (2011-05-10)
思旋天地:常懷感恩心 (2011-05-10)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