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政恆
最近看了三部新片:《愛與痛的追尋》、《不再讓你孤單》、《綁架現場》,我最欣賞《愛與痛的追尋》,由於已打算寫一篇文章談談,就在此打住。《不再讓你孤單》和《綁架現場》都是平平之作,但都運用了長鏡頭拍攝,劉偉強導演的《不再讓你孤單》中,舒淇和劉燁在北京的巷弄裡走著,醉醺醺的舒淇傾吐一己的身世和苦況,長長的段落一鏡到底,西班牙片《綁架現場》更索性由十來個長鏡頭拍成。前者讓情緒自然流露,舒淇的演技得以揮灑自如,後者追求的是一種實感和在場感。
《不再讓你孤單》的節奏其實頗為緩慢,是大路的愛情電影,長鏡頭跟影片本身是配合的,總算自然。《綁架現場》呢,長鏡頭是電影的表現手段,但導演將焦點放在表達上,難免忘記了內涵的重要。
過去與長鏡頭美學相關的電影和導演—如溝口健二、塔可夫斯基、蘇古諾夫、侯孝賢、蔡明亮、貝拉塔爾等等—都很重視內涵,內容與形式有必然聯繫,也許是關乎哲思、歷史、時間,以至於一份沉重感,但現今的導演運用長鏡頭,可能是炫耀技巧,也可能只是一個gimmick。
利用長鏡頭作gimmick,緊張大師希治閣是其中一個,他的《奪魂索》(Rope,1948)就用了十個約十分鐘的長鏡頭組成。因為當時的攝影機要換菲林,不得不十分鐘停一停,希治閣就讓演員站在攝影機前,以此為cut。
《奪魂索》是關乎尼采的超人哲學,大學生殺人藏屍後再邀請死者的親朋好友到兇案現場吃飯,他們借此引證自己的過人意志。今年國際電影節,我們又看到匈牙利貝拉塔爾的新作《都靈老馬》,電影中尼采沒有現身,但尼采的哲學與電影中的一切都暗暗呼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