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聯辦社工部長張鐵夫與馬菁及「家盒子」工作人員在愛心牆前合影。香港文匯報記者李茜婷 攝
相戀12年,執手8載,一雙兒女,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曾敏傑和馬菁曾一起走過。他們不僅是生活中的伴侶,亦是事業上的搭檔。馬菁神態凝重地告訴記者:「『家盒子』是我和Andy(曾敏傑英文名)共同的事業,如果沒有他,這份事業我肯定做不起來。現在,Andy不在了,我要繼續把『家盒子』做下去,因為Andy一直希望我能做自己喜歡的事。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能夠非常和諧的生活在一起的原因。」
致力提升早期教育水準
談到創立「家盒子」的初衷,馬菁說:「我和Andy在英國學到了很多不同於內地的先進理念,我們希望把這種理念拿出來共享,讓更多的人受益。」對於「家盒子」的經營理念馬菁有她自己獨到的見解:「內地的一些行業中,除了需要專業人才外,亦需要一些腳踏實地做事的人。『家盒子』一開始就不是以純商業為動機,我和Andy希望通過『家盒子』能夠把中國的早期教育水平提高至國際水準。」
兩地有差異工作多難題
曾經遇到任何困難時,馬菁都可以和曾敏傑一起商量、解決,但現在她不得不獨自堅強面對。在做公益的過程中,馬菁曾遇到過很多難題。她說,在對玉樹囊謙縣吉尼賽鄉寄宿中心學校的救助上,由於價值觀和認同感的差異,「家盒子」工作人員與當地政府在協調配合方面曾遇到困難,與家長溝通送孩子們上學的問題上亦會磕磕絆絆。還記得,曾敏傑生前為玉樹組織捐贈的另一批物資,由於玉樹山高路遠,運輸成本太高,至今未能運送至災區。所有的問題,馬菁都在積極地尋找解決的途徑。
如今,香港中華建設基金會和香港無國界社工正在積極的幫助馬菁,解決她在公益事業上遇到的困難。馬菁表示,「雖然沒有了Andy,但現在有一個充滿激情的團隊,有更多的人願意推動慈善事業,力量愈發強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