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李建中80年代開始,轉戰廣州、泉州、寧波等地,涉足房地產、餐飲娛樂、出口貿易等領域。香港文匯報實習記者李叢書 攝
李建中,廣州市政協委員、廣州市榮譽市民、協成發有限公司等多間企業常務董事。採訪當日,他從一個剪綵儀式上匆匆趕來和記者會面,英式西裝三件套搭配考究,袖扣熠熠發光,雖已年逾60卻依舊氣度不凡。和他交談,不難發現出身良好之人應具的虛懷若谷和嚴謹規範。他告訴記者,80年代初期他就到深圳投資興辦了一間塑膠金屬有限公司,後來轉戰廣州、泉州、寧波等地,涉足領域從房地產、餐飲娛樂到出口貿易不一而足。作為投資內地的港澳前沿商人,他或許不算佼佼者,但也足以在微觀上為現代企業生存起到示範作用。
80年代北上 廣州「墾荒」
李建中的父親是國民黨將軍,家族再往上追溯20多代都是從政。19歲在香港讀完預科後,他原本已經順利拿到加拿大大學的入學通知,連「機票都已買好」。一個經營服裝外貿生意的遠房叔叔叫他隨著學做生意,他不好拂逆,便艱難地和父親溝通,說好「只學個一年半載」,誰知一入商海就是漫長的50多年光陰。
1982年,廣州市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赴香港引進華商投資。一陳姓領導和當時獨立經營外貿生意的李建中相談甚歡,竭力勸說他到廣州投資發展。李建中答應了。即便後來北上時發現,內地除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殘留影響仍在,廣州邊遠城區的馬路「連兩輛承重5噸的貨車都無法並排通過」;濃蔭蔽日,稀疏的光斑須仰頭才能努力尋見,一派完全未經開發的「自然鄉野景觀」。他還是堅持留下「墾荒」——「我既然答應陳生要到廣州投資,就不能食言,怎麼能因為大環境不好就一走了之?」李建中對記者說得溫和又認真,表情和他敘述「最初自立門戶,不忍和遠房叔叔在同一領域一較高下,於是只得另闢蹊徑」的時候如出一轍。
抗金融風暴 不怨天尤人
相比個別港商在談起內地面對需求萎縮、客戶壓價、勞工成本上漲、原料漲價等問題時的唉聲歎氣,李建中顯現出人意料的釋然:「每一個企業的運作,有起有落才是平常事。外在風浪險惡始終是一時的,企業的低潮期也是短暫的。如果出現了長期性的經營問題,那必定是企業內部的病症,要從內著手,不能一味怨天尤人。反之,只要資金充足便能保證不蝕底,即使在惡劣的外部環境中也能平穩過渡。至少我在97年亞洲金融風暴、03年沙士和08年經濟危機的時候就是這樣做的,並且生存發展至今。」
製造業轉身 房地產餐飲
李建中說,他在內地的塑膠金屬加工廠也面臨著工人老化和美金暴跌導致利潤無形縮水的問題。他笑說:「我的應對措施是保險運營,條件允許的話『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製造業並非他賴以生存的底線,所以是否大張旗鼓進行轉型升級倒成了其次。在房地產和餐飲娛樂行業的多處旗開得勝,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他單方面的經營壓力。
在聆聽一期新樓盤社區的園林綠化方案時,李建中和太太、大兒子同坐放映室的一側,密切注視大屏幕上的二維效果圖,時而用紅外線筆在幕布上圈點,做簡單扼要的點評,闡明修改意圖,有時和太太兒子互為意見補充。這是他身為決策者在工作時表現出殺伐決斷的果敢一面。
開拓新天地 事業傳後人
「若要問未來我還有什麼新的投資領域,我姑且說沒有。但是如果跟著我學習經營管理的兒子們有興趣的話,我也願意替他們開拓一方從未接觸過的新天地。」這是他身為父親寓於予上司身份背後為兒子謀劃長遠的溫情一面——「其實,我已經當爺爺了,」他樂呵呵地對記者說,「自然,節省精力,和家人共敘天倫也可以創造出一個更豐富的人生。」 ■香港文匯報實習記者 李叢書 廣州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