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盈慧
邁克說過去沒有「通識教育」那個年代,目不識丁的老太婆做人處世之所以通情達理,主要來自戲文的薰陶。
只有讀過不少洋書,翻譯過不少著名西片對白的林先生,真的才夠資格這樣說,也正因他對中國戲曲苦心研究過,跟西方電影對比過,才有這樣深切的認識,不會像某些「前衛」人士,提到中國戲曲,未經接觸,便已一臉不屑,甚至嗤之以鼻。
香港人很少機會接觸戲曲,可是午夜帶有戲曲基因的粵語長片,便已感染過不少上述一代和今日的老太婆,至少她們看過芳艷芬的《三娘教子》,不會養出「小學雞」;看過余麗珍,知道不要學害人的奸妃李香琴,那年代識字不多的師奶,就憑著戲曲潛移默化,環境再壞,都含辛茹苦養出幾個博士。今日有些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百數十萬供兒女到外國留學歸來,變成遊手好閒啪丸啃老的大種留學雞的就不知有多少。
公侯將相看多了,至少那時代大老闆和打工仔多能互相尊重;才子佳人看多了,珍惜愛情,沒有那麼多配偶鬧離婚。
最可笑是有人月旦戲曲老土,理由扯到它裡頭太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類「封建思想」,自認有識之士,為這句話怕已罵過幾十萬字,有沒有想到其實孔子這觀念正確不過,先說君君,第二個君字是動詞,首先就提醒為君的,要忠於君的職責愛惜子民,哪有半點強調君要高高在上的意思?兩個君字明白了,類推下去,臣像臣,父像父,子像子……各盡其責,自然就國家安定,倫常不亂。戲曲式微之後,道德也式微,社會產生不少父不像父子不像子現象之後,高官貪污,父子爭產有乖倫常的負面新聞便無日無之。戲曲在民間的教化力量真的不可低估,請收看一下中央十一頻道,那些熱愛戲曲孩子的天真純樸,跟我們這裡的小學雞群,是不是完全出自兩個不同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