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顧問報告總體認為建新跑道利多於弊,力陳香港航空發展若停滯不前,難保國際大都會地位。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郝君兒) 香港應否耗資千億元興建第3條跑道,在環保與長遠發展之間面臨兩難。機管局顧問報告總體認為建新跑道利多於弊,力陳香港航空發展若停滯不前,難保國際大都會地位,日後與國際網絡連接亦受阻,甚至或步倫敦希斯路機場「不進則退」的覆轍。報告又承認珠三角區內機場競爭激烈,即使增建跑道,本港佔珠三角機場的國際旅客量仍會由2007年的62%下降至2030年的41%,被鄰近廣州及深圳機場「追近」,但至少可讓香港在區內激烈競爭下穩住珠三角航空領導地位。
機管局昨日公開8份顧問報告,供公眾查閱及了解興建第3條跑道對香港日後發展的影響。機管局早前所言,其中一份顧問報告力證香港如不興建新跑道,至2030年時會失去經濟發展的龐大機遇,將會危及香港對外航空網絡的發展,國際大都會地位亦難保,而實際上香港機場航運力已逼近飽和,如沒有適當擴建配套發展,將造成部分航線被取消、航班擠塞和延期、機票價格被搶高等情況,長遠亦難與鄰近地區競爭。
不進則退經濟損失慘重
該顧問報告更以倫敦希斯路機場未有加建跑道的經驗作為例子,指機場因空間有限,航空公司傾向營辦利潤較高的長途機,結果令希斯路航點由1990年的227個,下跌至2007年的180個,最少取消13個區域航線,機場同時約有35%航班出現延誤,估計因跑道擠塞而導致全英國的經濟損失,由2006年達17億英鎊,增至2015年的50億英鎊(約640億港元),香港面臨的經濟損失,或較希斯路機場更嚴重。
廣州深圳將挑戰港地位
事實上香港在鄰近地區的航空領導地位已岌岌可危,按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為機管局所做評估,建新跑道後香港客量可望持續增長,但與周邊的珠三角航空競爭將愈演愈烈,以載客量為例,本港國際客量將由2007年的1,040萬人次,可望增至2030年的2,360萬人次,惟佔珠三角地區的國際客比例,卻會由2007年時的62%,大幅下降21個百分點至2030年的41%,廣州及深圳將明顯分薄香港市佔率,其中廣州會由現時22%升至34%,深圳更會由3%激增至15%,但香港國際客比例雖在珠三角區內急降,卻仍能險守領導地位。
大橋落成港人轉澳起飛
IATA報告亦指出,擬建的港珠澳大橋、兩岸直航日後發展,及往返內地的港人轉投深圳機場懷抱等因素,都牽繫香港航空日後發展。該報告預期港珠澳大橋落成後,過去只能選擇廣州或澳門機場的珠海居民,日後可因交通便利轉而來港乘搭航班,部分精打細算的外遊港人也可能會轉往澳門,享受更多廉航的選擇。另外,往來內地的香港人近年時興深圳搭飛機,報告亦預期有關趨勢將持續,愈來愈多往來內地的香港人,日後將轉投深圳機場懷抱。
兩岸直航問題上,報告亦預期日後內地與台灣的直航發展將更趨順利,香港的中轉角色無可避免進一步被攤薄,區內的直航戰場將轉到珠三角區,惟直航航班票價始終較貴,料隨著內地與台灣旅遊往來增加,來香港轉機,仍為旅行團的不二之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