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8月11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人物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池莉 尊重生命是常識的前提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8-1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書展有約」系列:

 中國內地最具影視感召力的女作家池莉,今年連續推出《池莉經典文集》九卷及單本小說《她的城》。但她受邀出席本次香港書展,既沒辦簽書會,新作也沒帶來。只為聽同行交流,見新知舊友,熱鬧的文壇江湖,她我行我素。

 她和法網冠軍李娜是同鄉,一個內斂,一個豪爽,她筆下的武漢女人,更是千變萬化。

 她用小說反思女人的幸福觀,身為母親,她覺得早戀更是人生的重要一課。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梁小島

 池莉聽說記者也是來自武漢,怔了怔,有點意外又有些驚喜。

 武漢三鎮她都住過,也都擁有住所。小時候曾在首義路、紫陽湖一帶活動,很熟悉那些爬上黃鶴樓的種種小路。那時候的武漢,還有眾多的國營老廠,市民生活是波瀾不驚和按部就班的,甚至常能見到些荒蕪的空地。

 「我閉著眼睛在武漢都不會迷路,我嗅得到長江水的氣息,憑鼻子就知道哪是上游哪是下游。」坐在空蕩蕩的會議室裡,厚厚的窗簾讓室內的光線昏暗,池莉把聲音收得很小,似乎怕吵醒了哪個睡夢中的人。淡妝的她,留一頭髮尾燙鬈的及脖短髮,前額的髮縷被時髦地挽到頭頂,露出寬窄適中的、圓圓的腦門。一條印滿雛菊紋的朱古力色綢質連衣長裙令她看上去更輕盈,那為抵禦室內逼人冷氣的黑色開襟針織外套,恰好地勾勒了兩道窄小的肩膀弧線。她是非常愛惜和在乎自己的身體的。

小說家的慰藉

 「但是只要是女兒放假一回家,我就立刻變成老媽子,洗衣服、做飯,不顧一切的。」她把在《三聯生活周刊》開設1年多的專欄也暫停下來,為了要和女兒一起去旅行。

 那個專欄取名「重拾認知」,每一期以「……究竟什麼意思」作為標題,探討離婚、空巢、做愛、敬畏、快樂、平和心等觸及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範疇,除了散文,她少有這麼直接和迅速地應對當下大眾心理坐標的迷亂,「其實這是中國作家的特點,比較社會性,會關注自己民族發展、變化過程中的種種。」

 她從空巢現象談國家的養老制度,她強調家庭幸福感的重要,乍聽上去有些老生常談,「現在的人說話都很輕佻,很誇張,也很不夠常識,這和改革開放30年以來對文化的嚴重忽略有關。當前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各種物質化、拜金主義,我認為有必要重新建立對社會常識的認知。」

 寫小說是一種途徑,「但它是一個緩慢並且狹窄的文化載體。」池莉說。不過,2000年她創作的《生活秀》也許能看成是一個例外。這部講述漢口出名夜市吉慶街上,一位賣鴨脖子的個體女老闆和家庭成員之間的糾紛,不僅在出版後被迅速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和話劇,北京電視台更開設了同名的生活性欄目,事隔8年後,還有京劇院願意將之搬上戲曲舞台。雖然她的小說常常是影視劇的最好藍本,但她最自豪的,還是由作品帶出的旅遊效應,甚至帶動了當地販售「鴨脖子」的熱潮。那才是對一個作家最實在的慰藉。

會寫作的醫生

 可是在英國唸經濟的獨生女兒卻不太看她的小說;母女倆瘋狂的投入另一個純美而童真的世界。她們看完了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的所有作品,有些還看了不止一遍。從《唐老鴨米老鼠》到《蠟筆小新》再到宮崎駿,她們一起或感動或歡笑,「我的文學是沉重的,她從感覺上沒有靠近,但應該她結婚以後會看。」去年女兒翻譯出版了一本信札《致我離家出走的女兒》,在送給媽媽的書的扉頁上,大筆寫道:「給我從未離家出走的母親」。這讓池莉感動不已。她覺得是對作為單親家長的自己最大的肯定和孝敬。

 她自己的童年時代是清冷而寂寞的。父母在她9歲時因「文革」判罪而離家,她由外婆及幾個親戚帶大。等到她高中畢業,17歲作為知青下鄉,父親還未能被釋放出來。她對父母的隔膜與疏離,影響至今,自己的工作「與他們的生活是兩條平行線,永不接軌。」可是,父母未能教授的人情練達,全都通過她眼睛的觀察給彌補了起來,並如剔骨刀一般深入生活的腠理,「我從小就觀察很多人,觀察人和人的關係,看不同的人怎樣度過他們的生命。」 她初以工農兵大學生身份成為冶金醫學專科的學生,畢業後進入武漢鋼鐵廠做廠醫,如果不是全國恢復高考,如果不是寫作之夢不死,也許她將成為眾多受到日後改革衝擊的國營職工的一員。「不過醫學和文科一樣,都是研究人。」

學會挑選愛人

 池莉的小說裡,總能看到那些下崗工人、個體戶老闆和機關職工的面孔,但他們的婚姻又總是滿身負累或有始無終。在她眼裡,這其實是整整一代人的教育失敗。她從女兒3歲起,就灌輸戀愛的重要、婚姻的意義,甚至半開玩笑讓女兒25歲前就結婚、生子。

 「大學一、二年級,家長說不要談戀愛,結果大學一畢業,家長就著急。女孩25歲一過,就便成了所謂的剩女。」人應該循著自己的本能去生活,情竇初開就應該去談戀愛,她覺得這是構成人生的重要一課,「戀愛和其他的知識一樣,都要學習,都要通過實踐。這個男人好不好,可不可以托付終身,一定要一次又一次的認識和挑選。在青春階段學會如何愛人,如何挑選愛人,這將決定她終身的幸福。我們要孩子工作努力,不也是讓孩子能幸福麼?」

 有女兒同學的家長對此有異議,甚至認為她思想封建,她也很無奈但不辯解,「這不是隨便讓孩子犯錯誤,而是讓她們愛護並尊重自己的生命。」

 她筆下的男女,都不算晚婚,可也一路磕磕碰碰,「問題就在這裡。」她的語氣急促起來,「中國太缺乏像我這樣正確的生命觀。就算女孩25歲結婚,她此前卻是完全空白的,或者沒有形成一個健康的態度。她就覺得,有了性就必須結婚,或者結了婚就要怎麼怎麼地,都把自己往絕路上逼。」

 也許是她的尊重和坦白,女兒反倒一路陽光,沒有昏頭傻腦的墜入情網,老師表揚她女兒,她卻暗暗著急,「我的小說還沒有把這種前期的空白教育對孩子的殘忍性寫足夠,只寫了後面犯的錯誤,以後我還要補這方面的不足。」

熬水成珠

 順應生命是常識,順應生活的變數也是常識。「就像婚姻的變數,有結就有離,傷害和被傷害都是自己做的,不是婚姻的問題。」43歲那年,女兒中考,婚姻觸礁,身體機能開始惡性循環,有天她突然了悟,「原來,對於自己,不愛比愛來得自然和容易得多。我不懂愛,居然是首先不懂愛自己。」在散文《熬至滴水成珠》中,她這樣寫道。

 此後她毅然辭掉各種煩瑣的公務,不再參加任何集體活動和社會活動,至今已超過10年。她在後園勤勞的種菜,足足2分地,體驗蔬菜豐收的心之滿足,「黃瓜輕輕一碰,立刻是凝脂一樣的小珠珠。」菜多到送給鄰居都吃不完。

 她每年依舊讀書、寫作和旅行,飲食逐漸西化,不沾煙火。燉一碗小牛肉,番茄、胡蘿蔔、洋蔥、麵包,搭配著一日三餐,哪怕對日常生活,她也充滿著視覺審美的要求。

相關新聞
池莉 尊重生命是常識的前提 (2011-08-11) (圖)
吳永志 我的書不能代替現代醫療 (2011-08-11) (圖)
吳家林 要的就是真實的美好 (2011-08-04) (圖)
《觀音洞.雲南鹽津1992》 (2011-08-04) (圖)
《拉家常.成都1999》 (2011-08-04) (圖)
《彝寨.雲南窗寧1992》 (2011-08-04) (圖)
《關上街子天.昆明1998》 (2011-08-04) (圖)
馮宏德 馬拉松運動背後的專業人員 (2011-08-04) (圖)
「書展有約」系列:李敖 你們只看到我冰山的一角 (2011-07-28) (圖)
查理嘉儀在香港尋找創業綠洲 (2011-07-28) (圖)
食物與愛情 葉輝書寫能看又能吃 (2011-07-21) (圖)
陳根 與竹結緣70年 (2011-07-21) (圖)
慶香港回歸所作:「還看今朝」 (2011-07-21) (圖)
陳根竹刻作品之包公及雛鷹 (2011-07-21) (圖)
陳根畫作 (2011-07-21) (圖)
余小妍 一邊感恩,一邊「賽跑」 (2011-07-14) (圖)
馬鼎盛軍識和常識 (2011-07-14) (圖)
馮啟雄3D彩虹人體成像 延續達文西精神 (2011-07-07) (圖)
「創意放射學展覽——藝術、科學與科技的融合」 (2011-07-07)
陳達燊 80後回歸有機耕種 (2011-07-07)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人物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