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Christophe Tong
如果要用醫療述說,那麼,我們或者可以說,同類型的故事,不少香港人可能已「免疫」了,因為在「沙士」的歲月,我們曾看過更多,聽過更多相似的故事。儘管當時不曾發生過暴動,但那份因思疑他人染病而產生的不安,對公共用具的懷疑,對他者的冷漠以及自我隔離,相信我們至今仍印象深刻,這些恐懼與不安不僅潛藏在我們的記憶,還繼續殘留在我們今日的一些舉動:每次用鑰匙按升降機按鈕的動作,又或是在公共交通工具,對不住咳嗽的乘客投以警惕的目光。
既然故事已經似曾相識,那麼為甚麼還要進場?答案大概都是一致的:演員陣容。的確,瑪莉.安歌迪娜(Marion Cotillard)、桂莉芙.柏德露(Gwyneth Paltrow),以及琦溫斯莉(Kate Winslet)三位奧斯卡影后配上三位資深實力派男演員麥迪文(Matt Damon)、羅蘭士.費士賓(Laurence Fishburne)和祖迪羅(Jude Law),最後再加上一位奧斯卡金像導演史提芬.蘇德堡(Steven Soderbergh),如此排場,實在叫人期待。這些天王巨星也的確並非徒具虛名,在這套情節相對平穩,節奏鬆緩的電影裡,觀眾的注意力往往都須仰賴演員極富感染力的演技去抓住,所以電影用了許多面部特寫,緊緊捕捉住演員表情的細膩轉變和對白。
微妙的心理變化均是來自角色的處境:一位父親,太太突然染病猝死,還感染了孩子,孩子步母親的後塵後,調查員告訴這位剛失去親人的父親,事發前,他太太曾經跟前男友幽會,而且似乎一直在出軌;一個和善的醫生,在疫症暴發後被拉進國土安全部的應變小組,為了減低社會混亂,不得已在鏡頭前曖昧言辭,私底下卻又得對家人坦誠,但偏偏又被相待甚善的鄰人聽到,一種有口難言的處境。疫症令人猜忌,懷疑和疏離,但同時又讓人在患難中扣得更緊,體現出關愛、專業勇氣,乃至義無反顧的犧牲。每個處境其實都在探討一個主題:甚麼東西將人的關係間隔又或者緊連實際上,這方面的探討在西方許多跟疾病有關的經典作品例如卡繆的《瘟疫》又或是馬奎斯的《愛在瘟疫蔓延時》都有論述,至於瑪莉.安歌迪娜那一直討論人命是否應有高低卑賤次序的問題,也是耳熟能詳的主題。較為新鮮的處境大概是祖迪羅這位自由撰稿記者,他的博客能鼓動數以十萬網民相信或懷疑政府的決策與疫苗,透過網絡,他的偏執、疑惑,以及想像牽動著許多的生死,這也是對今日網絡傳播的一種思考向度。
就故事所引發的思考和演員表現,《世紀戰疫》都算不俗,若作為小說,配以豐富的心理描寫,相信會是部耐讀的作品,因為儘管有星級人馬的排場,但這戲骨子裡卻是一部文藝片而非以節奏感官衝擊掛帥的娛樂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