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張超群說,這畫像中的女士應是以張心嫻為藍本。
——名人指教
說到張大千,無人不識,作為世界知名的近代中國畫家,他的生平、畫作,以至作品在拍賣會中的破紀錄天價,都是藝術界的話題,所以多年以來,有很多學者、專家都以張大千及其作品為研究對象。不過,有幾多人真正接觸過張大千呢? ■文、攝:曾家輝
就在下月初,香港蘇富比將會舉行一個名為「在爸爸身邊的日子—張心嫻藏張大千作品展」的展覽,展出的都是張大千四女張心嫻所珍藏的父親佳作,在早前舉行的預覽會中,筆者已率先欣賞到一些珍品,包括了其中一件重點展品—潑墨潑彩紙本六摺屏風《夏山隱居》。可惜的是,張心嫻沒有出席,但聽說她會從美國來港出席展覽開幕禮。不過,筆者猶幸可以跟蘇富比中國書畫部主管張超群訪談了一會,了解這次只展畫而不賣畫背後的有趣故事。
張超群在96年加盟蘇富比,現為中國及東南亞區高級董事兼中國書畫部主管,專責中國書畫的搜集、鑒定及估價工作。他其實是著名的現代及當代中國書畫專家,對中國古文及文學頗有研究,其觀點及評論備受收藏家及鑒賞家推崇。他曾籌劃多項成功的中國書畫拍賣項目,跟張大千有關的有「梅雲堂藏張大千畫」專拍(2011年)、張大千《潑彩朱荷屏風—設色泥金絹六摺屏風》(2002年)。跟著他,邊聽他的介紹,邊看張大千的作品,好像是聽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而不是以專家的口吻來論畫評畫。
問:其實今次展覽有何特別之處?
張:我們中國書畫部一直以來跟張大千的關係很深,他很多破拍賣價紀錄的畫作都是由我們賣出,而張心嫻之前亦拍賣過父親的作品,也是由我們處理。但這次展覽特別之處在於從頭到尾都是由張心嫻主導。一直以來,拍賣或展覽的catalogue內容都是由我們自己寫,但為了這次展覽,張心嫻親筆撰寫描述,片言隻語都承載了深厚的父女情誼,愛好張大千書畫的人有機會窺探大千為人父的一面,從多角度了解畫家的風格個性。
同時,這次展覽的50多件展品皆純粹展覽,並不出售,因為都是張大千贈送給女兒的,並且從未公開亮相,當中除了有書畫作品之外,還有張大千給女兒的書信、明信片,甚至一起飲宴後的菜單、為外孫改名的資料等。大家可以從不同的作品中,認識到作為父親的張大千。
問:知道張心嫻也因應這次展覽而推出半自傳,是嗎?
張:是的,她為了配合展覽,也會推出一本半回憶錄《在爸爸身邊的日子—憶父親張大千》,我手上的只是樣書,書本仍在印刷中,內容文字全由她自己負責。我自己認為,張心嫻是想藉著展覽及半自傳,紀念數十年父女間的真摯情感。這些都是第一手的資料內容,她的回憶是學者及研究人員很難得到的親身經歷,有很多人都是從資料,又或是從其他人所說的話,去評論張大千,但張心嫻是張大千的家人,也是受畫者,所以她的回憶能補充學術研究上的不足。
問:這次預覽中看到的六摺屏風《夏山隱居》有何特別?
張:不知這樣說對不對,我覺得張大千對女兒比兒子多了一點偏心。潑墨潑彩紙本六摺屏風《夏山隱居》的畫面結合抽象與半抽象,是很難得的作品,價值不在於多少錢,我也不想和之前所拍賣的《設色泥金絹六摺屏風》比較,因為這是張大千送給張心嫻的結婚賀禮,是一份心意。這屏風畫於1968年,張心嫻要出嫁到美國。據張心嫻所寫,父親打算在她離開八德園前,送她這幅屏風,但在出發前父親還沒完成,可能爸爸想,作畫延誤,她會改變主意,留在八德園陪他,她明白父親為甚麼難過,但不知怎麼安慰。她去美國前,父親還未畫完屏風。但在約一個月後,哥哥把屏風帶來祝賀她。
我估計,同類型出自張大千的屏風少於10件,張心嫻的妹妹亦曾擁有一張類似的屏風,但已轉贈給他人。
問:其他畫作中又如何看到父女之情?
張:就以這幅《畫像》為例,不少人都曾問是不是真有其人?但大家看過後都認為張大千是以張心嫻為模特兒。作品在1957年完成,張大千有一晚仰望天空,發覺月色清麗,所以隨興地畫了這幅畫,之後送給女兒。你可以看到當自傳的封面也是一幅《少女頭像》,是張大千在1972年的一個午夜速畫而成。其實,同類型的畫不止一幅,很多人認為張大千常不經意地以女兒為模特兒作畫。
你再看看這一對寫意荷花作品《冷香飛上詩句》,是張大千晚年居於台北摩耶精舍時所畫的。張心嫻從美國飛到台灣探望父親,張大千畫了這兩幅荷花,布局明顯是相配的一對,之後就送給了女兒。
另外,張大千在1952年由香港往南美,後於巴西定居,張心嫻一直跟隨父親,那個階段張大千特別多展覽與活動,張心嫻亦常伴左右,父女感情很好。展品中還包括張大千在巴西八德園宴客親自設計及書寫的餐單;張心嫻的貓兒去世,張大千安慰女兒而畫的貓兒《小貍奴》,父女之情,溢於畫中。
生於1899年的張大千,1983年4月2日在台北逝世。他的人生多姿多彩,極具魅力,被譽為20世紀中國畫壇最享負盛名的藝術大師,卓絕成就不僅因為豐富藝術實踐和天才創作靈感,也因成功糅合傳統與現代、繼承與更新的關係,贏得「五百年來第一人」之譽。後人看張大千,都是從他是一個藝術家的角度來看,但要了解他,斷不可能忽略其他方面,而且各方面都是緊扣著的,這也令筆者發現,這和張超群認為「詩、書、畫、印」雖各自獨立,卻又相互依存,鑒賞時應從各方面切入的理論去配合。張大千是中國書畫家,也是一個女兒的父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