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林磐聳
——名人指教
文:蘇 葉
很多人覺得設計遙不可及,但只要細心看,便會發現設計與生活緊緊相扣,滲透衣食住行每個細節,處處都是設計痕跡。台灣師範大學副校長林磐聳,素有「台灣設計界的導師」之稱,曾獲多個國際設計大獎,亦出任不同設計比賽的評審,當中包括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而且從第1屆已擔任評審,跟他請教設計,再適合不過。他告訴我們:「設計的影響力在於其可以改善生活,讓社會變得更好。」
問:你一直推動藝術設計融入生活,但設計如何與生活融合?
林:設計與生活融合從三方面表現出來,這次參賽作品中有三件與日本大地震相關,表現其對社會民生的關注,人們透過設計去改善社會、幫助別人。設計作為產業可以提高其市場競爭力或擴大經濟影響力,但其本質還是因應社會需要而產生的。使用當地材料也是關鍵之一,從生態、環保的角度而言,盡量將建築材料的距離縮短,減少浪費的可能性,而亞洲相對其他發達國家而言,人口過盛,用當地材料亦有助解決當地的就業問題,這種「為亞洲人而設計」的概念很好。此外,亞洲經濟發達,農村人口流向城市,影響都市建設,如果將城市化的因素納入設計中,將人口引回農村,利用他們從城市中學習到的設計方法去改善農村的生活,這也是設計與生活結合的表現。
問:如何可以讓設計有影響力?
林:設計無處不在,好的設計、壞的設計都會出現在市場上,消費者未必有能力或意識去欣賞設計。例如,康師傅方便麵每年售出600億包,logo會不斷地在消費者眼前出現,如果那是一個不好的設計,便會出現一些壞的影響。康師傅礦泉水的銷量每年亦高達幾百億,如果每一瓶用少一點塑料的話,從經濟效益來說一年會省下很多錢,就社會效益而言,對社會、環境都有好處,作為設計師有責任將這些告訴客戶,這也是設計帶來的社會效益。
問:設計師在社會上扮演甚麼角色?
林:醫生、律師、建築師在社會上有較高的地位,而設計則涉及文化藝術,帶點浪漫但又要考慮市場因素,相對而言,社會地位較低。但社會發展不只有技術,更需要設計、創新,台灣品牌BenQ每開發一件產品,都是從設計的角度開始構思,設計師便要將有趣與實用融合起來。設計師在現代社會中開始受重視,走進7-11,以前書架上只有一本設計雜誌,但現在卻有各式各樣的設計書籍,社會改變了,人們亦開始重視設計了。
問:你走遍世界各地,這些遊歷經驗對你有甚麼啟發?
林:你在香港每天走同一條路,看到的、聞到的、感受到的都已經麻木了,但去到新的地方見到新的事物,眼界開闊了,這些新奇的事物可以為我們提供養份。長久停留在同一個地方,不但得不到養份,器官反而關閉了,亦不能有新的啟發。
問:你認為設計亦會逐漸趨向全球化嗎?
林:設計當然會受全球化影響,但一直追隨歐美市場,回頭看到小鄉村亦別有一番滋味。現在中國開始強大,可以不用再追隨西方國家、走出自己的路。我們帶人去看畢加索,問他們有甚麼感覺,很多人不以為然,你會但又不去做,因為你欠缺勇氣,中國也是這樣。市場上有很多好的概念,但一旦與其他人相似便會失去價值,中國不應只停留在仿造上,應化被動為主動,鼓起勇氣向前走。
問:你擔任評審這麼多年,有甚麼感受?
林:從第1屆以來,不論是作品,還是評審標準都有很大變化。以前的作品多從技術、營商的角度出發,比較單一,但現在會考慮得更全面,如材料、社會性、與當地人的關係等,逐漸注重產品背後的意念。現在評審的過程亦更為開放,由來自世界各地的設計師組成評審團,不再聚焦在一個東西上,也不會用單一標準去評審,而且評審過程受大眾監察,我們坐在前面,人們會來看我們如何評審,會發問,我們要回應,讓他們知道我們有不同的評審角度。評審員也是設計師,看到很多年輕的設計,如同看到過去的自己,亦看到自己與創意漸行漸遠。一路走來,雖然少了碰撞,但也缺少了新鮮感,因此評審對我而言亦是一種學習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