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要解決民工學校存在的問題,必須有長遠政策。香港文匯報記者王玨、江鑫嫻 攝
——加大財政支持 強化師資管理
命途多舛的北京打工子弟學校今夏再度迎來整頓風暴,引起社會對這一積弊的關注。相較以往的處理措施,此次北京官方罕見地作出「保證不讓一個就讀學生失學」的高調承諾,有些區縣更取消「五證」門檻,盡最大可能將失學學生分流到公辦學校。但此間北京專家表示,從目前實施的過程及效果看,此次對打工子弟學校的解決方案,仍是權宜之計,並非長久之策。如何切實落實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權,避免打工子弟學校陷入「關了又開、開了又關」的惡性循環,需要加大財政支持、加強分類管理、轉變教師管理體制等措施多管齊下。香港文匯報記者王玨、江鑫嫻
進城務工農民子女教育問題,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伴生現象,但在當前卻成為一個重大而複雜的現實問題。據最新資料表明,目前,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已超過1.5億,隨父母進城的、在城市接受義務教育的流動兒童達1,167萬。在流動人口集中的大城市,流動人口及其子女的義務教育規模十分驚人。其中,2010年,北京有43.3萬非戶籍學生接受義務教育,約佔全部學生的42%,上海有47萬,同樣佔全部學生的42%左右。
各級政府應分擔經費
雖然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努力解決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特別是2003年,國辦轉發教育部、中央編辦、公安部、發改委、財政部、勞動保障部《關於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明確規定農民工子女教育「兩為主」政策,即是以公辦學校為主,以流入地的政府為主,然而多年來卻無法很好地落實。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袁連生指出,具有跨區域、全國性准公共產品特徵的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比一般兒童的義務教育具有更大的公共性,政府應承擔更大的財政責任,更應該建立各級政府共同分擔的經費保障機制。而以目前的情況看,單純讓流入地一肩挑的模式很難長久。據其了解,當前北京市撥付的農民工義務教育經費,90%以上由區、縣財政負擔,而其中又以流動人口主要聚集的朝陽、海淀、豐台、石景山、大興等區縣為主。但是,流動兒童的入學需求,與流入地政府以及學校利益之間是有衝突的,這導致許多農民工子女無法進入公辦學校。
加大義務教育統籌力度
著名教育專家、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接受本報採訪時也認為,大量湧入的農民工子女由於沒有戶口,並未被列入當地的教育發展規劃之中。調研發現,農民工子女的教育經費沒有得到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資助,也沒有戶籍所在地的撥款,完全依靠當地的區財政撥款,導致流入地政府的財政壓力很大,積極性也難以長期維持,因為多接收一名流動兒童,就意味著多增加一份義務教育投入。與此同時,流出地政府也「樂見」適齡兒童離開本地到大城市求學,因為少一名學生,也就少一份投入,「減輕」自身的教育投入責任,這極不利於中國教育的均衡發展。他認為,要讓流動兒童不受限制地接受義務教育,應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對義務教育的統籌力度,在部分發達國家,中央財政對義務教育經費的保障力度達到70%左右。而從國內情況來看,上海的流動兒童求學問題解決得相對較好,這與近年來上海加大市級財政的統籌有關。
記者了解到,同樣是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問題,上海市在今年已基本上實現全部農民工子女接受免費義務教育的既定目標。至2010年秋季,全市47萬餘名農民工子女全部在公辦學校或政府委託的民辦小學免費接受義務教育,其中33萬餘人在公辦學校就讀,佔總數的71%。
應建立免費教育券制
熊丙奇建議,在加大中央和省級統籌之後,可以進一步建立學費隨學籍走的制度以及教育券制度,即流動兒童的學費可從流出地轉入流入地,或者他們可以拿著國家、省市的教育券求學,這就既維護了流入地政府的積極性,也體現了流出地政府的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