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美要提升互信,必須大力推動民間友好交流。資料圖片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奉行傾向蘇聯社會主義陣營的「一邊倒」政策,與美國處於敵對的狀態。隨著上世紀60年代開始,中蘇關係惡化,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開始與美接觸,希望聯美抗蘇,從而形成中美蘇的戰略三角。
領導人鄧小平復出後開始努力推動中美關係正常化。鄧小平時期的對美政策可被歸結為以下3點:
發展亞太關係 突破封鎖
1982年,中國共產黨十二大會議確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奠定中美關係基石。面對紛繁複雜的局面,鄧小平曾判斷,中美關係好不到哪裡去也壞不到哪裡去。他還強調要從全球戰略角度來看待中美關係,而非從一些暫時的策略觀點出發。
1989年後,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封鎖政策。為此,鄧小平提出「冷靜觀察,守住陣地,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決不當頭,有所作為」的戰略方針,立足與亞太國家發展關係,成功打破美國為首的封鎖。
承認一個中國 與台斷交
鄧小平視台灣問題為中美關係的最大障礙,並清晰地把這個資訊傳遞給美國。1977年,鄧小平會見美國國務卿萬斯時,指出中美關係正常化的3個條件:美國必須與台灣實現廢約、撤軍、斷交。1979年,中美建交,在《中美聯合公報》中,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的合法政府,並接受中國大陸提出與台灣實現廢約、撤軍、斷交的3大條件。
為解決美國對台軍售問題,1982年,中國大陸進一步督促美國發表《八一七公報》。美國政府聲明,它不尋求執行一項長期向台灣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灣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數量上將不超過中美建交後近幾年供應的水準,它準備逐步減少對台灣的武器出售,並經過一段時間導致最後的解決。
開兩國互訪先河 釋善意
1979年1月,鄧小平出訪美國,這是新中國領導人首次訪美,同時開啟兩國領導人互訪的先河,有外交專家認為這是中美關係發展的重要一步。
1989年後,面臨陷入困難的中美關係,鄧小平提出處理的原則:「增加信任、減少麻煩、發展合作、不搞對抗」。這向美國釋出善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