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0月22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人物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名人指教:吳嘉寶 香港是如此「灼爍」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0-2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吳嘉寶(中)和其一中一位香港攝影師何兆南。

 筆者最近到日本東京走了一轉,除了散心,也為了出席在Guardian Garden畫廊舉行的「灼爍之港:香港當代攝影展2011」。展覽由台灣著名策展人兼中國文化大學資訊傳播系講師吳嘉寶策展,他曾在很多地方策展,經驗豐富,致力推廣中港台等華人攝影家的作品,這次就特別帶來香港九位當代攝影師(張偉樂、陳偉江、何兆南、余偉建、吳世傑、謝明莊、蘇慶強、何柏基、賴朗騫)的作品。筆者第一次跟吳嘉寶見面,是他幾個月前和Guardian Garden計劃總監Hiroshi Suganuma一同來港找攝影師,當時他在有限的時間內和很多人見面,忙得不可開交。到展覽正式開幕前兩天再和他見面,或許因為一切都準備就緒,他整個人也輕鬆得多,筆者跟他細談這次展覽的點滴。

 

問:為何要以「灼爍之港」為這次主題?

答:這次展覽其實是「亞洲攝影系列展」的第七個展覽,從1994年開始舉辦這個展覽,已介紹過中國、台灣、韓國的年輕攝影師。

  「灼爍之港」可說是香港給人們的印象,很多人來到香港,被五光十色的霓虹燈吸引,整個城市在夜裡燈火通明,但灼爍不只是代表我們所看到的光,也代表了這個地方充滿了物質慾望。這次選擇的九位香港攝影師,也反映出香港是個華洋文化混合的地方。如果從時序上來說,日本應是最早從歐美先進國家引進西方攝影思潮的國家,香港是第二個,如果我們再看日港兩地的攝影文化,不難發現香港比日本更早受到1970年代美國攝影藝術思潮的影響。即使和中國、韓國等相比,恐怕也沒有甚麼地方像香港一樣,有那麼多攝影藝術家頻繁地使用源自美國或西方的拍立得(寶麗萊)、Lomo、針孔相機、手機相機等各種當時被視為先進的表現媒體來進行攝影創作。

 

問:你對這九位攝影師的作品有甚麼看法?

答:我試圖將九個系列作品去構成一個「文脈」,例如何兆南的「發光的隧道」、何柏基的「城市發光體」、余偉建的「消失的海岸線」、吳世傑的「地方褶子」等,無不是以香港這城市不同的地方或角落為主題,各自以不同的方法,重現它們心中的香港。透過九位香港藝術家以香港在地的視野,來為「何為香港?」這個問題提出某種解答的可能性。

 

問:你對在日本舉辦香港攝影展有何看法?

答:Guardian Garden這畫廊在發掘新日本攝影師方面一直不遺餘力,他們會舉辦比賽,也會為有潛質的攝影師舉行展覽,現在很多新冒起的女攝影師都是經他們發掘,而且他們很支持與其他地方的攝影師交流,在開幕禮中也有不少新一代的日本攝影師。我下年或會為香港攝影郵策劃一個以韓國當代攝影為主題的展覽,多些交流,可以令各地的新進攝影師進步。 ■文、攝:曾家輝

相關新聞
名人面對面:無相無無相 楊惠姍以琉璃為生命語言 (2011-10-22) (圖)
楊惠姍小介: (2011-10-22) (圖)
作品「隨處菩提」 (2011-10-22) (圖)
楊惠姍正製作琉璃作品 (2011-10-22) (圖)
無相無無相—─楊惠姍琉璃藝術創作展 (2011-10-22) (圖)
名人指教:吳嘉寶 香港是如此「灼爍」 (2011-10-22) (圖)
灼爍之港:香港當代攝影展2011 (2011-10-22) (圖)
名人短打:Paisley Livingston教授欣賞藝術是這樣的 (2011-10-22) (圖)
名人面對面:甘志強 籠外籠內的都是藝術世界 (2011-10-15) (圖)
甘志強簡介: (2011-10-15)
後記: (2011-10-15) (圖)
名人短打:Vernon Ellis爵士:軟實力有巨大實力 (2011-10-15) (圖)
何周禮:好的建築設計才可歷久常新 (2011-10-15) (圖)
集成眾妙 以藝蘊神 書法家劉成 (2011-10-08) (圖)
名人教路:戴夫索莫尼 當人遇上真正的野性 (2011-10-08) (圖)
《野性邊緣》(共3集) (2011-10-08)
名人面對面:是銀也是雪 羅啟妍在這時代的宋瓷行動 (2011-10-01) (圖)
名人教路:李紅軍「紙」在人頭以外的世界 (2011-10-01) (圖)
一代名記曾敏之:琴心劍膽著文章 (2011-09-24) (圖)
曾敏之生平: (2011-09-24)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人物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