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曾敏之在贈與記者的《望月樓詩話》上題字。
1917年10月,曾敏之生於廣西羅城縣黃金鎮,祖籍廣東梅縣。15歲時曾在桂黔邊境的三江縣梅寨小學任校長。1934年到廣州半工半讀,開始發表作品。1937年抗戰爆發,經香港輾轉到廣西,在桂林從事文藝工作。1940年後開始其報人生涯,先後任《桂林文藝》雜誌助理編輯;《柳州日報》副刊編輯兼採訪主任;桂林《大公報》特派記者、文教記者;重慶《大公報》記者、採訪主任;廣州《大公報》特派員;香港《大公報》華南版主編、評論員。新中國成立後,於1950年任《大公報》、《文匯報》、中國新聞社廣州聯合辦事處主任。1961年初調任暨南大學副教授、寫作及中國現代文學兩教研室主任。1978年再赴香港,任香港《文匯報》副總編輯、代總編輯、文匯出版社總編輯、評委會主任。他1946年寫下的長篇專訪《十年談判老了周恩來》,是中國新聞記者第一個以大量翔實的材料,述評了貫穿抗戰前後國共兩黨和平談判的真相和經歷,並且以文字向世人首次披露作為偉大政治家的周恩來的革命生涯和哲人風範,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轟動。這篇文章後收錄於《中國現代報告文學大系》,也以全文壁錄於重慶紅岩革命紀念館。1988年香港作家聯會成立,推選曾敏之為首屆會長。2003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發榮譽勳章,表彰曾敏之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就與推動華文文學的貢獻。
曾敏之著作等身,1980年至2005年的25年間,便出版了27部文集,包括《望雲海》(散文集)、《詩詞藝術》、《文史品味錄》(散文集)、《觀海錄隨筆集》、《詩詞藝術欣賞》、《詩的藝術》(論著)、《當代雜文選粹.曾敏之卷》、《觀海錄二集》、《文苑春秋》(雜文集)、《古典文學欣賞舉隅》(論著)、《聽濤集》(雜文集)、《曾敏之散文選》、《春華集》(雜文集)、《溫故知新》(散文集)、《四海環遊遊記》、《遇舊》(散文集)、《曾敏之文選》、《文林漫步》(散文集)、《古詩擷英》(論著)、《望雲樓詩詞》(詩詞集)、《書與史》(散文集)、《綠到窗前——望雲樓隨筆》(散文集)、《人.文紀事》(散文集)、《空谷足音》(散文集)、《文史叢談》(散文集)、《舊曲難忘》(散文集)及《望雲樓詩詞續集》(詩詞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