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潔華
下雪的時候到訪北京的藝術區「七九八」,別有一番味道,尤其是周末的下午。
「七九八」這由原是材料生產廠房改成的藝術區,現在已經沒有甚麼驚奇了,不過是北京遊人和平民的一個去處。周末享受一下非大型商場的咖啡廳,順便看看有甚麼藝術展,繼而逛逛那些賣王廣義早期普普政治式樣的再造搪瓷杯,再不然挑一兩件上面燙有戲語的T恤,連這些商品也不說創意了。
一個展覽在開幕,藝術圈舉足輕重的和代表官員都出席了,還有歐美的一些策展者。媒體鎂燈四處發亮,發言者對著高峰認認真真,倒是觀眾看得不耐煩:「怎麼這麼偌大的展館沒有幾件藝術品?這些來賓話太多了,說完了沒有?那些飲品可以喝嗎?」
展覽館兩旁的大牆上只展著一件作品:下半部分是大欄的水墨荷花,上部是播映著的錄像。一篇談論中國當代藝術的英語文章,字母逐顆掉落到下欄的水墨堆裡去,像館外的風景細雪紛飛。作品放在這館場展出甚為恰當,但明顯地中國許多藝術觀眾還懷著一些沿用的觀賞習慣與要求。 七八九大街兩旁滿是藝術空間,展出的大都是個別藝術家的近作。如何分辨出色的與平庸的作品與作者,這都是較少談論的。據說一個展覽開幕了,支持及向作品的價格打主意的人,必須請來那十個「藝術圈」中重要的人物,包括策展人、畫廊買辦、藝評人、藝術基金會代表、藝術學院教授和官員,還有國際藝術展主辦者等。這些人都可以使一個藝術家平步青雲。所謂眼光,是一種際遇;成名不是夢想,而是策劃和組織。藝術不再純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