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陳均豪的茶藝室布置得古色古香,透露著濃郁的中國氣息。 香港文匯報記者李叢書 攝
陳均豪,做的是茶葉生意。年逾40的他,1992年和父親北上廣州,首辦茶藝之道,至今已在友誼商店、廣百百貨、廣州王府井等多間百貨公司均設有專櫃,省內外的專賣店亦發展有近20間。從剛入行時對茶懵懂不知到如今「靜慮」、「修思」、「棄惡」與茶密切結緣,陳均豪帶著秉承國粹的態度來穗填補了茶文化這項空白,20年一步步走來,遍歷個中沉浮,別有一番感悟。
92年穗茶文化幾近蠻荒
1992年,陳均豪的第一間茶藝室開在廣州蘭圃公園。他毫不諱言地說,當時廣州茶藝文化幾近蠻荒,「牛飲」的方式讓他頗感心疼,「茶在眾人眼中不過一碗黃湯,目的只在於解渴,完全談不上飲茶之樂。千百年的茶文化在中國雖斷猶續,卻由日本的茶道、茶禮發揚光大。於是,我們通過『演茶』,把烹茶的每一道工序完整地呈現出來。這在今天看來是每個茶莊都會做的事情,無甚特別,但在20年前卻絕對是個獨此一家的新鮮事物。」
風雅茶藝室嫌貴客來稀
然而,這種風雅新奇的飲茶方式剛推出時並沒有受到好評,不少人認為程序太過繁複,價格稍嫌昂貴,紛紛望而卻步。陳均豪笑說,茶藝室在2000年前生意一直不好不壞,每到廣交會期間就是他們的「保命時機」——「茶室的開設地點靠近中國大酒店、東方賓館等高級酒店,很多在此入住的參展商和外國採購商具有較強的消費能力,同時對品茶這種獨具中國傳統特色的休閒方式很感興趣,常常忙裡偷閒過來歎茶小憩,為我們的經營帶來大量商機。」
2000年後隨著消費者們對茶藝認識的逐年加深,陳均豪的生意日漸做大,但這並沒有改變他對茶葉品質的嚴控和追求。每年新茶飄香之際,他都要親赴杭州、福建等茶葉原產地親自採購,保證從源頭到後續不出一絲紕漏。
成本高20% 堅持手炒茶
他告訴記者,現在茶葉需求量逐年增加,手工炒茶費工費時,沒有經驗難以把握,而機器炒茶不僅能以較高效率完成產量加工,又能降低勞動強度,越來越多的茶農使用製茶機器代替手工炒茶已經成了不爭的事實。可是陳俊豪始終認為手工製的茶耐泡型最好,無論從觀感還是味覺上都更勝機器一籌。所以,即使成本高出20%的情況下,他也會盡可能地要求茶農人手勞作。」
茶行無暴利潛心做品牌
陳均豪這個原本電腦專業工科出身的青年轉投茶業,入行近20年,佳茗、清泉、茶具 、良辰、美境;知音,相聚品飲、雅俗共賞,是他經營生意所兼得的物質樂趣和精神樂趣。目前人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飛漲是橫亙在各行各業面前的一大難題,茶業也毫不例外。但是,陳均豪並沒有順勢抬高茶價,只要利潤不至於太微薄,他都樂意和客戶把生意談下去。他解釋說:「一來,茶業不是一個暴利的行業,要潛得下心沉得住氣才能維持好品牌;二來,面對眾多熟客回頭客,我不想使他們敗興而歸。雖然賺得少了,但是他們承了我的情,我們的關係更似朋友,以後生意也就越做越順了。」
眼下他在公司內部推行現代化管理,茶葉包裝創新和周邊產品的銷售上都下了大功夫,卻始終堅持手工製產品(手工製茶、手繪茶具、手製紫砂壺)的這條主線。「創新求變能讓我在傳統茶業行業異軍突起,但惟有最本真的東西才能讓更多年輕客戶和外國客戶真正了解茶藝接受茶道,要讓中華千年的茶香茶韻飄得更遠,傳統是決不能被摒棄的。」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叢書 廣州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