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骨質疏鬆症患者的骨密度(右圖)較正常(左)低。 網上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據中新社報道,內地及香港學者歷時3年攻關,在骨質疏鬆症預防治療方面取得世界級突破性成果。他們研製成功一種能夠特異性攜帶任何具有成骨潛能的小核酸到達骨形成部位的靶向遞送系統,經過動物實驗證實,這種遞送系統能夠高效而安全地促進攜帶的成骨小核酸逆轉骨質疏鬆,為骨質疏鬆治療的應用基礎研究與核酸藥物研發提供了堅實基礎。
由香港中文大學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張戈教授團隊、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張令強研究員團隊、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轉化醫學中心秦嶺教授團隊以及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楊智鈞教授團隊共同完成的這一成果,1月30日在最新出版的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醫學》雜誌在線發表。
世界醫學難題可破
據知,成年人在骨發育成熟以後,通過骨吸收與骨形成兩個相互關聯的過程來維持骨的新陳代謝,骨吸收即老化骨細胞被人體吸收,骨形成即生成新的骨細胞。隨著人體衰老,骨形成能力下降,不能夠彌補被吸收的骨,造成骨丟失,出現骨質疏鬆以及骨折併發症。現有的骨質疏鬆治療藥物主要是通過抑制骨吸收來延緩骨丟失,但已經流失的骨量卻無法補回。
2010年,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1.67億,依據國際標準,已步入老齡化社會。而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年齡相關性疾病,人口老齡化程度越高,患病人數越多。目前國際上唯一公認的通過促進新骨生成來恢復骨量的治療藥物,在長期使用後可能會導致骨吸收增加的風險。因此,科學家們近年來致力於開發能夠刺激新骨生成而又不刺激骨吸收的新藥,以達到治療甚至逆轉骨質疏鬆症進程。中國科學家的這項研究成果提供了一種基於促進骨形成的全新的骨質疏鬆治療途徑,向解決骨質疏鬆治療中已流失的骨量無法補回的醫學難題邁出了一步。
研究將惠及太空人
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科院院士賀福初少將在1日舉行的座談會上表示,當前中國正在推動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國際上已有的經驗表明,航天員在外太空的長期駐留必然會引起骨丟失,這項研究成果對於開展航天員骨丟失的醫學防護以及救治也具有重要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