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在重建舊樓居住半世紀的江靜平歡迎重建計劃。香港文匯報記者梁祖彝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寶瑤、廖穎琪)不少納入今次重建計劃的住戶和業主,多年來飽受大廈日久失修,居住環境惡劣困擾,加上「劏房」問題日漸嚴重,威脅居所安全,故十分支持重建,冀當局盡快提供賠償,以便在區內另覓居所。商舖租戶雖然也支持重建,但擔心區內商舖租金昂貴,難以在同區另覓舖位。
「終於等到重建,好開心!」50多歲的江靜平得知重建計劃後表現雀躍,江父於1963年以3.5萬元購入新填地街一單位,一住便半世紀。目前他與妻子及2名女兒居於單位內,見證大廈的變遷,「這裡治安好好,不過幢樓真是太舊,開始有石屎剝落」,近年大廈出現的「劏房」問題更令他頭痛萬分,「1開3、1開4都有,引致我單位漏水,有時半夜都要起身用水桶接水。」
江靜平表示,不會選擇「樓換樓」賠償,傾向領取現金賠償,他的單位510方呎,以每方呎市價6,000元計算,預計可獲得約300萬元賠償,由於他對該區情有獨鍾,計劃領取賠償後,在同區另置一個20年樓齡的單位,「新樓買不起,等重建後的新樓又太長遠,唯有買舊樓」。
天台住戶冀編配公屋
有人歡喜有人愁。住在重建區內一幢唐樓天台屋的長者夫婦對重建感到無奈,兩人當年以11萬元購入該天台屋,擔心由於沒有業權,不獲市建局賠償,希望能獲編配公屋。
商舖僱員憂飯碗不保
另外,五金店林立是新填地街的街道特色,大部分地舖面積800至900方呎,部分創立至今有20至30年。邵礎翹是一間受影響店舖的職員,他表示該店月租3萬元左右,擔心以該租金難以在同區重新開業,但亦認同有需要重建,「這裡太舊了,10年前做過大型維修工程,但現在已經開始有石屎剝落」。同樣在五金店打工的黃伯不捨得一班老街坊和擔心丟飯碗,「我在這裡做了30年,近年生意走下坡,驚老闆趁機結業,我就失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