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鄧公南巡20周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中國步入迎接中共十八大的重要時區。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從中央高層到學界民間,改革的呼聲再次在神州大地響起。與20年前相比,步入改革深水區的中國再次走到十字路口,面臨的改革任務更為繁多,改革路徑更趨複雜,改革識見潮起雲湧,中國改革已經到了「亮劍」的關鍵時刻。
決策當局直面矛盾
正如以皇甫平名世的周瑞金接受本報訪問時所言「改革已經到了猛擊一掌的時刻」,由紀念鄧公南巡發軔,短短一周內,官方新華社與人民日報相繼發表雄文,向海內外釋放改革重要訊號,從改革願景、實施步驟到改革風險與決策者意志,全方位回應全社會關切。
20日新華社發表長文紀念鄧小平南巡講話20周年,明確宣示:以往主要是圍繞經濟體制進行改革,現在則要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四位一體」的改革。23日起,《人民日報》刊發「深化改革認識論」系列文章,更是直面危機談改革的「盛世危言」書,將矢志改革定位為新時代最強音。
進入鄧公南巡20周年的2012年,中國社會對改革的期待持續發酵,已經凝聚成勢不可擋的運行地火。人民日報《寧要微詞,不要危機》的文章,坦率直言「改革有風險,但不改革黨就會有危險」,以理性預警容納了民間改革的情緒和呼聲,顯示改革已經進入凝聚共識與付諸行動的新階段。
作為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的評論顯示,決策當局沒有迴避改革的焦點、熱點和難題,大有直面矛盾銳意改革的真正勇士的氣魄。文章說,從「摸著石頭過河」到「改革頂層設計」,從經濟領域到社會政治領域,改革越是向前推進,所觸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複雜,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講,容易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全是難啃的「硬骨頭」,不能迴避也無法迴避。
推動改革意志堅定
文章更鮮明傳遞出中央推動改革的堅定意志:衝破思想藩籬、觸動現實利益,改革從一開始就挑戰著既定格局,也無可避免地伴隨著「不同聲音」。無論當年的聯產承包、物價闖關、工資闖關,還是今天的官員財產公示、壟斷行業改革、事業單位改革,改革總是在爭議乃至非議中前行。
回首改革開放逾30年道路,中國已先後經歷了3次關於改革問題的大爭論。第1次爭論在上世紀80年代初,焦點在於社會主義經濟究竟是「市場經濟還是計劃經濟」。第2場爭論從1989年到1992年,對改革「姓資姓社」的爭論。第3次爭論則從2004年對國有企業改革是否應該推進產權改革開始,以利益格局與民生問題為主,對改革「對與錯」展開爭論。
始於年初的此次改革爭論,與前3次相比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面對「躲不開、繞不過」的體制機制障礙,面對錯綜複雜的利益格局,面對樓市調控、反腐倡廉、社會管理等諸多老難題,社會關切的是執政黨有沒有改革的強大意志力與引領力,政府有沒有全方位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明確時間表與路線圖。
大國求變如箭在弦
針對以上問題,將於秋天召開的中共十八大將會對此做出全方位權威回答,而從年初中央高層動向觀察則可窺見主題輪廓。胡錦濤總書記2月20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國務院擬提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今年將「著力深化改革開放。」溫家寶總理在廣東考察時明確宣示:「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依然是改革開放」。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出席中銀100周年大會時表態:「改革已進入不進則退的深水區,能否抓住發展機遇,關鍵在於改革創新。」中央高層的堅定表態顯示,2012年不僅是政治交替當力求平穩的換屆年,更是承前啟後大力推進改革的關鍵年。
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不謀十年者,不足以謀一年。站在改革新起點,大國求變,如箭在弦。種種跡象表明,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與下半年召開的中共十八大,將是凝聚改革共識,推動改革深化邁進新10年的關鍵會議。而指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2020年,以社會公平公正、權力公開透明,經濟活力有序為目標的改革已經拉開帷幕,力求將風險化解在當下,傾力讓發展乘勢而上,贏得民意民心與國家未來的中國新一輪改革已然亮劍。 ■香港文匯報記者 凱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