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每逢一些主要大國舉行大選,特別是在歐美國家,中國常常都會被無辜累及,淪為別國大選爭奪戰中的擋箭牌與替罪羊,競選者們要求對華採取強硬措施,並進而殃及中國與選舉國關係。設計圖片
——各國選戰撲朔迷離 外部挑戰嚴峻複雜
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向來被視為判斷中國內政外交政策走向的重要風向標,而備受海內外關注外交部長記者會,則向來被排在各部委吹風首場。與往年相比,今年兩會的大背景更為特殊,全球多達58個國家和地區已經或會有政權更迭。世界政治膠著,經濟動盪,旨在為國內發展營造良好外部環境的中國外交該何去何從,無疑將更為各方所矚目。目前儘管各國選戰仍然撲朔迷離,但專家普遍認為,大選年中國面臨的外部挑戰將更為嚴峻複雜,中國須慎防淪為替罪羊。 ■香港文匯報記者 葛沖
今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國際大選及換屆年。統計顯示,歐美的美國、法國、俄羅斯;拉美的墨西哥、委內瑞拉、多米尼加;亞洲的韓國、蒙古、東帝汶、也門;非洲的加納、馬里、塞拉利昂、萊索托等58個國家和地區已經或將要迎來大選。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除英國之外四個大國都將面臨領導人更替,200多個聯合國成員國中,逾1/4都要進行換屆改選或政權更迭,這些國家國民生產總值(GDP)總和,約佔全球GDP的50%。
數十國換掌舵 影響國際格局
全球數十個國家掌舵者更新換代,政壇重新洗牌,無疑將關係到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並進而波及中國外交,其帶來的震盪和衝擊,甚至可能對世界格局帶來深遠影響。而在「兩會」中負責外事的是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及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該兩個委員會也曾多次就中國外交及國際事務問題發表講話。
清華大學國際戰略與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楚樹龍向本報表示,按常理,一般選舉年都會對中國外交產生衝擊,雖然各國都有制度和法律等方面的制約,但各國領導人的權力仍然很大。領導人的經歷、見識、性格和傾向不同,也會導致外交政策的很大區別。
目前,儘管各國選戰的最後結果仍然撲朔迷離,但翻看各大媒體,特別是美歐等國媒體,會發現中國話題早已成為各路政客們不斷翻炒和「亮劍」對決的熱點,並不斷借經貿摩擦、人權等加大對中國施壓力度,經貿關係成為競選人之間互相攻擊的必選議題,而日韓等將有大選的周邊國家,似乎也正在漁船事件、釣魚島、南海等問題上表現更為強硬。
事實上,每逢一些主要大國舉行大選,中國常常都會被無辜累及,淪為各國大選爭奪戰中的擋箭牌與替罪羊。特別是在歐美國家,競選者們為奪功諉過轉嫁矛盾,早已習慣拿中國開刀,祭出所謂台灣、涉藏、涉疆、貿易不平衡、人民幣匯率、人權、宗教、民主等問題,要求對華採取強硬措施,並進而殃及中國與選舉國關係。
中國需做準備 應對「選舉綜合症」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曲星向本報指出,全球選舉年,中國希望與中國打交道的國家的對華政策相對穩定,但西方國家的選舉,尤其美國,常常會在兩黨之間相互攻擊和相互否定,拿外交政策說事。而新政權上台後,通常又為體現出與之前的區別,常會在外交政策上提出新的想法,甚至令雙邊關係被動受到消極影響。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王逸舟認為,每逢一些重要國家大選,都會對國際局勢和國際安全造成一定衝擊和動盪,形成「選舉綜合症」,有時選民的喧囂和政治人物的胡亂承諾,甚至可能會轉化為國與國之間或國際關係中的特殊緊張或意外,對此中國要做好準備。
目前,美債歐債危機持續蔓延拖累全球,外界普遍預期今年全球經濟形勢不容樂觀,甚至有可能再度陷入衰退。專家提醒,政治與經濟振動周期疊加,振幅加劇,負面效應必然放大。在這種大背景下,中國特別要警惕涉華問題被政治化、情緒化傾向,防止對華關係淪為一些國家國內政治的「人質」。
|